大熊猫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往事大熊猫面世记 [复制链接]

1#

大熊猫(来源:网络)

大熊猫面世记

作者:胡大可

大熊猫——panda,这个名字在我们地球上,堪称知名度极高了。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什么肤色的人种,无论男女老幼、尊卑富穷,都十分珍爱它,将其视为“吉祥如意”的宝贝。然而,大熊猫的祖居地、大熊猫家族及其身世对人们还带有很多浓厚的神秘色彩,有些地方还是谜。自从年法国神甫戴维在四川穆坪(宝兴)邓池沟天主教堂对大熊猫进行研究以来,多年过去了,至今人们对大熊猫的许多问题如分类地位等还存有较大争论。

宝兴大熊猫史况

距成都公里的川西北高原上,在当年红军长征翻越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下,有一个山峦重叠溪泉甘美、箭竹丛生的地方,它就是“穆坪”。这里幽静的生态环境,众多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确是大熊猫理想的栖息、游乐、繁衍之地。

宝兴与卧龙仅隔夹金山,但因雪山冰封,交通阻塞,仿如相距数百里之遥。需要说明的是,卧龙自然保护区几乎是中国大熊猫的代名词,而盛产国宝大熊猫的宝兴,却鲜为外界所知。如果说,卧龙是中国大熊猫对外开放的门户,那么,宝兴应该是深藏国宝的秘密基地了。

宝兴大熊猫的显著特点是:形体健壮,黑白分明,嘴圆尾短,憨厚可爱;尤其是它那美丽的黑眼圈、漂亮的胖圆脸、黑白定位的皮毛,格外引人注意和欣喜。也许,这就是宝兴大熊猫经常作为“国礼”出国的缘故吧。

宝兴是大熊猫历经数百万年大自然浩劫存活下来的祖居地,是大熊猫家族繁衍、兴旺的发祥地,是法国生物学家戴维神甫最先向世界介绍大熊猫标本的产地,是美国露丝·哈克纳斯女士最早带走活体大熊猫出国的地方,是解放后向国家提供活体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地方。

第一个向全世界介绍大熊猫的戴维

相传我国古代曾把“大熊猫”这种珍奇动物叫做貔貅、貘、貊、驺虞等,这在《尔雅》、《诗经》中均有记载。

大熊猫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这个现代称谓的诞生,还应归功于法国传教士兼生物学家的吉恩·皮埃尔·阿曼德·戴维。

在笔者收集整理大熊猫的史料工作中,70多岁的叶元义老先生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在叶老孩提时,听他爷爷讲过法国人戴维进穆坪(宝兴)到邓池沟传教和研究野生动植物的往事。

清同治六年(年)的四五月间,法国传教士戴维神甫第二次到中国,先在北京的天主教苦修会传教,同时兼任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生物通讯人员,不久他被派到四川成都华西坝的天主教堂,受到当时教徒们的欢迎。随后,他决定到四川西北山区传教,请成都天主教堂帮助找向导。经过一些了解和准备,结果找到了成都鼓楼北街古董行老板(天主教徒)赖三耶。因为赖三耶有一远房亲戚在川西北的穆坪当藏族土司的头人,名叫褒若。故而二人翻山越岭来到夹金山下的穆坪,先是赖到土司衙门去找褒若。谈及戴维来传教之情。褒若说:“我作不了主,等向穆坪土司坚参生郎多吉禀报后,再来给你们办交涉。”由于坚参生郎多吉和赖的父亲是结拜兄弟,所以事情还算办得顺当。第二天,坚参生郎多吉和夫人格松成登、大女儿格宗苍旺珠玛、二女儿蓉沾哈木等举行家宴,盛情款待戴维神甫和赖三耶。

几天后,由褒若带路到了穆坪东河的邓池沟天主教堂。邓池沟天主教堂建于年,是法国天主教会在四川秘密修建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戴维是这里的第四代神甫。

邓池沟天主教堂(来源:网络)

戴维于年3月11日那天,记下了他第一次见到大熊猫皮的情景:“在返回教堂的途中,这条山谷中的主要土地占有者——一个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到他家去用茶点。在这个异教徒的家里,我见到一张展开的、那种著名的黑白熊皮。这张皮非常奇特,我的猎人告诉我,我很快就会见到这种动物。我听说猎人们明天就出发到野外去猎杀这种食肉动物,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

看得出,当外国神甫首次在宝兴邓池沟“发现”这种动物兽皮时,叫它“黑白熊皮”;而夹金山的乡民们的确长期称其为“白熊”或“竹熊”。

不久,戴维的另一则日记写道:“年5月4日,我的猎手们在穆坪东部地区守候了两个星期,为我带来了一只黑白熊和6只仰鼻猴(即金丝猴),这只黑白熊特别可爱。

当时戴维将这只活体“黑白熊”弄到法国巴黎,由于长途圈运的艰辛,“黑白熊”经不住途中山路的颠簸及气候的变化无常,不幸死于途中。戴维只好痛心地将它的皮送到了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该馆将这张皮展出后,当时谁也不认识。人们从兽皮看到它有一张圆圆的大白脸,眼睛四周有两圈深深的黑,像是戴着一副墨镜。于是有人断定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动物,皮是假的;有人则说它是一种奇异的熊。后来,经由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研究后认为:这种动物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在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将其正式定名为“大熊猫”。

自此,“大熊猫”这个现代名称就这样诞生了,戴维也就成了第一个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大熊猫的外国人。

年,在戴维将大熊猫皮送回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的同时,还将在穆坪夹金山下收集到的金丝猴、绿尾虹雉(贝母鸡)、小熊猫(山猫蹲,戴维叫它“山童”)以及“植物活化石”的珍贵树种珙桐(宝兴人叫它“山梨儿”)等也送回了巴黎博物馆。米勒爱德华兹都一一作了命名。

小熊猫(来源:网络)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因我国古时曾把“金丝猴”叫做“狨”或“猱”,而宝兴当地人又叫它“长尾子猴”、“牛尾巴猴”,戴维本人暂时给它取名为“仰鼻猴”。

当米勒爱德华兹见到唯中国才有的这种金黄色毛皮的猴子标本时,爱不释手。“金丝猴”这一动物科学名称还可叫“洛克塞尔安娜”。原因是当初爱氏看到这种稀有的猴子肩背上竟有40多公分长的金黄色长毛时,真是惊呆了,叹为奇迹。他联想到十字军东征时,有一位闻名西方的很漂亮的金发女郎,名字叫洛克塞尔安娜,但唯一的缺陷就是鼻孔有点上仰,酷似眼前这种珍奇动物。所以爱氏第一次曾为之取名为“洛克塞尔安娜猴”。经助手和戴维建议,后改为“金丝猴”。

金丝猴(来源:网络)

戴维神甫在宝兴邓池沟天主教堂供职6年(—年),并为培养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办过“灵宝学校"。其人之所以留名青史,则为在宝兴邓池沟和夹金山一带搜集并最先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珍奇动物大熊猫。首次以科学态度进行研究考证是难能可贵的,戴氏采集的第一具大熊猫模式标本,至今还在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

小罗斯福猎宝

自从年戴维神甫首次向世人介绍大熊猫以后,西方国家曾一度掀起过“熊猫热”。许多动物学家、探险家、旅行家等不远万里、不惜千金,纷纷来到中国,都想捕捉到这种唯中国才有的珍奇动物。但大熊猫是一种十分善于隐蔽的动物,终生过着独栖的生活,除了繁殖期,很难听到它的叫声,整天游荡在高山密林之中,就是近在几十米内,也不容易发现它们。所以这些外国人除了带走一些大熊猫皮和传奇故事外,谁也没有得到过一只活体大熊猫并带出中国。

在宝兴县流传着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两个儿子捕猎大熊猫的真实故事。

在年的农历三月间,宝兴县陇东上赶沟来了两个外国青年,他们住在大户汪海堂的家里,后来才知道是小罗斯福兄弟。

小罗斯福兄弟一行带有3个工作人员和1名姓宣的通司(翻译),还从成都请了2名会做西餐的回民厨师。他们对外宣称为“打山训练"(打山即打猎),均不与外人接触。只是叫汪海堂想办法帮忙,找些年轻力壮的本地小伙子背东西上山。当时上赶沟头的几个20来岁的小伙子陈开洪、余国良、陈开明、余国振等被叫去,每天发1元钱的票子或者给2吊铜钱。

这些被汪海堂叫来的人,一是带路上山,二是搬运帐篷和各种器械。第一次是先到鹿井沟,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在山上吃住。白天就在山上转,碰到动物就放枪打。在山上搜寻了四五天,终于碰到了大熊猫,小罗斯福担心它跑掉,放了一枪打在后腿上,大家赶忙围拢给大熊猫包扎好,就叫人先抬到汪海堂家,然后由陈开洪、陈开明、余国良、余国振这4个力气大的小伙子轮流抬,走了两三天才抬到雅安天主教堂。他们每人得了20吊铜钱,后来才听说这只后腿受伤的大熊猫准备从乐山坐船运到上海出国的。运到美国芝加哥准备展出的前一天,大熊猫突然死去,小罗斯福很是痛心疾首,只好制成标本陈列于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10年后的年圣诞节过后,当小罗斯福看到美国纽约服装师露丝女士从中国带回第一只活体大熊猫在芝加哥首次展出时,很动情地说:“如果露丝女士愿意将熊猫幼仔‘苏伶’给我,我可以用我的儿子来交换。”

汪海堂是宝兴陇东一带的大户,小罗斯福来此猎宝时,曾送过他1支美国的加快步枪和2支中国造的“老套筒”枪,外加块银元。由于年捕猎的大熊猫未能展出而死去,小罗斯福兄弟很不甘心,又转移到临近的康定、越西县一带去找活体大熊猫。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只好于年又来到宝兴陇东找汪海堂。汪给他们介绍大马村白熊沟有大熊猫。汪的侄儿汪天明(现已80多岁)回忆谈到:当时他才十五六岁,记得小罗斯福那几个人在白熊沟整整跑了一个多星期,只是用枪打了一些雀鸟带回汪海堂家。由于当时传说汪海堂家竹林里有“竹皇”(小罗斯福取名叫“避尘蛛”),后来由小罗斯福兄弟带走了,宝兴县于是有了“洋人盗宝”的传说;而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捕猎活体大熊猫。

年的农历四五月间,小罗斯福兄弟和宣通司商量后对汪海堂说,上赶沟上头的武檀雪山中,有一小海子(高山湖泊),里面有一独角怪兽,已存活多年了,他们想去捕猎,希望汪多给他们找些人上山帮忙,以便为当地人消灾。

汪海堂过去也听说过武檀雪山上的独角怪兽,只是没有亲眼见过。既然小罗斯福这伙人要去捕捉,当然应该全力支持,随后又找了十多个小伙子。

据陈开洪老人前几年讲,他也是被抽去当“脚子”(搬运工)的。他们将所带的东西背到了石窖头黄家,第3天才跟小罗斯福一行向武檀雪山走去,当真到了小海子上头,只见水清汪汪的,什么动静也没有。小罗斯福兄弟就叫大家分头去找大熊猫。

那时候,由于生态环境较好,山上的野兽也多,这些小伙子觉得撵山打猎挺有意思,而且每天还发钱,所以都很认真地帮忙吆喝。这时,突然发现了一群长尾子(金丝猴)从杉树林中蹦蹦跳跳地跑出来,小罗斯福兄弟连连开枪射击,一共打死了14只金丝猴。小罗斯福兄弟的枪法很准,加之又是群猴下山,目标较明显。他们高兴极了,叫众人把这些金丝猴拖下山,在石窖头黄家旁边搭了3个帐篷,连夜把猴皮剥下来,上好防腐药,制成标本,打算带回美国去展览或卖给一些自然博物馆珍藏。

小罗斯福兄弟剖动物都是新花样,山里的猎手们根本就没有看到过。他们把金丝猴展开,然后从死猴的小肚上开一个五六寸长的口子,把肉和骨头拉出来,然后又把猴子骨架上的肉一根不少地剔干净,撒上防腐药以后才整形装箱。他们带的工具齐备,有白铁小刀、钢架子等。在整形时还塞了不少药棉花在皮张里面,反反复复观察完整后,每2只金丝猴装1个木板箱,然后叫几个农民背下山来寄放在汪海堂家,一共装了7个大木箱。随后几天他们又继续在山上找大熊猫,虽然当时的大熊猫较多,却不好找。过了些时候,只发现了一只大山鹿(珍稀动物白唇鹿),他们连放几枪后打死了,又像剖金丝猴一样整形装箱背下山。

白唇鹿(来源:网络)

当地人对小罗斯福兄弟讲,大熊猫要闻到牛羊骨头味才会出来,他们就在石窖头黄家买了一只羊,杀死后烧起火,把羊肉放进火中去烧。这气味当真灵验,大概在下午一两点钟左右,大熊猫终于出现了,他们也不敢放枪,叫大家围猎,一直忙到5点多种,才把这只大熊猫逮着,他们在黄家又找木板做了一个大笼子,装好大熊猫抬下山。这时汪海堂才明白小罗斯福兄弟去逮独角兽是扯的幌子,自己被骗了。汪召集了桂贤湾一伙人把小罗斯福等人撵出了陇东上赶沟。此后,大家就把这条大沟叫“赶洋沟",直到现在。

活体大熊猫首次出国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除中国外,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活体大熊猫,尽管外国人想方设法,不惜任何代价,但到头来弄到的只是一张皮做成的大熊猫标本,小罗斯福兄弟那次也未成功。

第一个把大熊猫带出中国的人,既不是动物学家,也不是动物园的工作者,而是美国一位名叫露丝·哈克纳斯的女服装设计师

在露丝之前的60多年里,即从法国戴维神甫于年获得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算起,世界上曾掀起过几次“熊猫热”,列强纷纷探求中国国宝。

年至年间,帝俄的波丹宁和贝雷佐夫斯基在我国四川西北的平武和松潘县一带收集大熊猫,只获得了1张大熊猫皮,保存于大英博物馆。

年英国人在四川平武县获得1只大熊猫雄兽标本,仍保存于大英博物馆。

年德国人韦歌尔德在四川汶川捕获了1只活体大熊猫,成了西方国家亲自抚摸大熊猫的第一个外国人,很可惜这只大熊猫不久死去了。以后韦氏又获得4只大熊猫的骨架和1张大熊猫皮,这些标本带回德国后,保存在柏林博物馆。

年布鲁切尔夫人将自己丈夫(动物学者)在四川马边获得的大熊猫标本送给大英博物馆。

年到年,小罗斯福兄弟在四川宝兴捕猎了2只大熊猫,标本保存在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

年杜伦探险队的德国人谢弗猎杀了1只幼体大熊猫制成标本,另外该队又获得2只大熊猫标本,均保存于费城历史博物馆。

年美国动物学会的萨基和赛尔登在四川汶川县开枪猎了一雄体大熊猫,标本保存于纽约博物馆。

年英国的伯劳克列郝斯特在四川汶川县猎杀和收购大熊猫皮2张,标本仍保存于大英博物馆。

从以上情况看来,要将活体大熊猫带出中国确非易事。

露丝的丈夫名叫威廉·哈克纳斯,是一位动物学家和探险家,他与露丝于年结婚。威廉在动物学的研究中备感兴趣的是中国珍奇动物大熊猫,他清楚这种世界上稀有的动物“活化石”仅中国才有,很想来中国弄到活体大熊猫

根据法国传教士戴维神甫在中国探险并发现大熊猫的有关资料介绍,威廉弄清了中国四川西北山区的地理位置,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也有了初步了解,他下定决心准备去中国四川西北山区,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结婚不久的妻子露丝。

露丝当即表示支持。尽管这位年轻服装设计师对动物学方面的情况知道不多,但她对丈夫的心情是很理解的,并拿出自己的积蓄予以支持。

当威廉·哈克纳斯到了中国后,还没有进入大熊猫产区,便突然病死在上海。留在纽约的露丝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心情非常沉痛,继而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继承丈夫的遗愿,完成丈夫未尽的事业,到中国去寻找活的大熊猫。她雇用了2名在美国出生的华人——杨辛亭和杨帝泽为保镖和翻译。在丈夫去世2个月后,露丝一行得到了美国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积极支持,来到中国上海,乘船沿长江上逆而行,在四川乐山下船后,穿过岷江山谷,进入了大熊猫产区,先在汶川北宝沟一带寻找未能如愿,继而来到了60多年前戴维神甫“发现”和研究大熊猫的山区宝兴东河地区一带,开始了寻找大熊猫的艰苦历程。露丝很幸运,她在夹金山下得到了藏族猎手昆丁的帮助。

昆丁从小生长在大熊猫经常出没的雪山脚下,不管什么稀奇古怪的动物,都非常熟悉和了解,还能从粪便中和足迹里判断出来。有一次,昆丁正和牧民们喝酒和跳锅庄舞,一只大云豹在畜群中扑杀一只小牦牛,待牧民们提着猎枪赶去,大云豹已将小牦牛拖到了山崖边,昆丁提枪瞄准,只一枪就击中了大云豹的头部,大云豹连吼几声死去。从此,昆丁在夹金山一带牧民中成了“神枪手”。

露丝和她的保镖、翻译在昆丁的带领下,穿过青衣江河谷,寻觅在海拔多米以上的山林和竹丛中,连续寻找了几天,毫无大熊猫的踪迹。机遇偏爱有心人。一天,正当他们穿越一片箭竹丛时,忽然从一株山核桃树洞边传来一阵婴儿般的啼叫。露丝不知道是什么,没敢乱动。直到昆丁从山核桃的树洞边捧着一只温乎乎、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过来,递到她怀里,露丝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在西方国家流传了半个多世纪,许多人正在梦寐以求的神秘动物——一只大熊猫幼仔。露丝高兴极了;昆丁有经验,叫大家赶快离开,否则大熊猫回来找不到它的孩子是会发怒的,弄不好还会伤人。大家迅速离开现场。

露丝曾在日记中描述了当时情景:“它那黑白花的小圆脑袋用鼻子磨蹭着我的上衣,忽然本能地就找着了我的乳房。”当时这只大熊猫幼仔还不到2磅重,出生也就个把月。

回到昆丁家里,昆丁的母亲用玉米面熬成糊糊喂养,并像带婴儿那样细心地照料。几天后,昆丁雇了一匹壮马让露丝骑坐,并准备了一只用慈竹编成的小筐,放上松软的旧棉絮让熊猫幼仔住进去。昆丁一路照料,离开夹金山麓,经雅安时,昆丁还不大放心,又帮助找了一些供幼仔熊猫吃的嫩竹枝,一直护送到了邛峡,才牵马回家,露丝和他的保镖及翻译带着大熊猫幼仔又乘飞机直抵上海。

到了上海,由于手续不完备,引起了麻烦。露丝在上海滞留期间,给幼仔熊猫取名“苏伶”,并像育儿母亲一样照顾“苏伶”。白天用奶瓶装牛奶喂养,生病时露丝常常在深更半夜去惊动儿科医生。

后来在美国驻沪人员的帮助下,露丝仅以2美元的“贿赂”便登上了美国轮船“麦金莱总统号”。她提着藏族猎人昆丁给她编织的大竹筐,在海关登记证上写着“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的签证,就这样混出了中国。

当露丝提着这个不时传出婴儿般叫声的竹筐,登上旧金山海岸的时候,正是年的圣诞节前夕。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特为小宝贝“苏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年春天,“苏伶”被送到布鲁克莫尔德动物园,立即成为芝加哥城的动物明星,参观者最多一天达4万多人。美国还为孩子们设计了大熊猫玩具。

在法国人戴维神甫首次向全世界介绍中国“黑白熊”66年后,大熊猫终于面世,占尽风光。

邓池沟天主教堂戴维陈列馆(傅洪民摄影)

责任编辑谢凤英

原载《文史精华》.2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