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是成都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第一年,也是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启动之年。为贯彻落实“全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动员大会”的部署要求,成都市社科联(院)、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于10月28日联合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对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现将9位专家的发言作摘要刊登。
坚持全面、全域、全员、全程原则
李后强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
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一项涉及政府、社会、公民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全域、全员、全程原则。
坚持全面创建原则,就是要全面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
坚持全域创建原则,要突出区域全域,推进各区(市)县的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四川省文明城市深化建设一体化;要突出城乡共建,构建以城带乡的创建格局;要突出点位全面,对申报点位和非申报点位全面打造,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文明城市建设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
坚持全员创建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建设过程变成各级党委政府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变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坚持示范引领,突出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坚持群众主体,组织动员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创建,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全程创建原则,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将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深化融入日常生活,在常态长效上见真招,在落细落小上显成效。突出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焦点,抓好关键部位的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的常态长效。
新时代成都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使命
刘松涛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成都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有基础有实力更有责任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全力以赴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建设崇德向善的首善之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从各个层面夯实崇德向善的根基。以法律为底线,以纪律为要求,以道德为约束,建立良好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政商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
建设底蕴厚重的文化之城。要进一步将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考古发现和“三国文化”转化为文化资源,打造巴蜀文化更加靓丽的名片。要以厚重的传统文化为底色,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地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在文化建设上保持传统与时尚、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张力。
建设和谐美丽的宜居之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好“村民”变“市民”“过客”变“主人”的问题,消除从“小成都”到“大成都”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死角和生态盲区。
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之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的创建导向和衡量标准,调动广大市民自觉参与,实现共建共享,全面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强化城市精细化治理
叶本乾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成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城市精细化治理,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精准化施策。要有专业的治理理念、专业的人才队伍、专业的社会组织和专业的治理技术进行城市治理,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加强市政服务设施、智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为创建文明典范城市强筋健骨、建强支撑。
精细化治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对标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标准,精细化分解指标体系,整合大数据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切实把创建工作抓细抓实。
精致化生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繁荣文化滋养城市文明,着力提升市民素质素养,把“创城”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市民文明实践活动,激发市民志愿服务热情,推动城市创建工作长效化常态化,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深化幸福美好生活
陈光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是成都“十四五”期间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深化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机会,建议相关部门抓紧相关工作:
把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作为统领城市发展治理的重要抓手。要透彻掌握测评体系,研究10个方面70多个指标,对照检查,落实到位;特别要注意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呈现出的新变化。并将10个方面的指标,按照牵头单位、配合单位的组合方式,分解到全市所有部门和不同层级,覆盖城市全部社区。
要有创建工作计划和具体工作创建进度方案。制订“一年固基、二年提升、三年冲刺”的创建工作计划和具体工作创建进度方案。要坚持不懈,构建制度化、常态化、生活化创建机制。
突出重点特别注重解决创建工作中的短板问题。对测评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后续发现的问题,要逐一研究、制订方案,重点解决,并形成长效机制。
举全市之力动员市民广泛参与。建议在全市开展“争做城市文明人,我为创建作贡献”活动。在交通行为、卫生行为和其他公共行为方面,制定市民行为规范,举办文明市民、文明岗位、文明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浓厚氛围。
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的三重维度
陈仲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推进“良法善治”,创建“美德”。法治化水平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城市治理法规,提高市民的法治素养,引导市民学法、懂法、知法、信法、守法。另一方面,城市文明程度还表现在德治化水平,市民的“德行”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要大力倡导“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美德之风。
贯彻“新发展理念”,创建“美丽”。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城市因创新发展而“美”。协调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因协调发展而“美”。绿色是城市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因绿色发展而“美”。开放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因开放发展而“美”。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城市因共享发展而“美”。
协调“五大文明”,创建“美好”。创建文明典范城市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五大方面。必须依据市情民情,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率先实现“五大文明”协调发展,让“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的进程中绽放美丽之花结出累累硕果,推进建设“美好城市”“美好中国”。
全面升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杨华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将高度契合深度融入党中央赋予成都的使命、新发展阶段市民的向往、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际都市目标。这意味着超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共识的前进方向、共建的美好生活、共享的文化氛围。
成都已有六届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的经验,但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有了更高的标准、全新的要求,需要全面升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主动作为,通过日常工作扎实有序的量变积累,实现创建工作质的飞跃。要以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全面的要求、更能经受检验的测评赢得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金名片”。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将更加强调思想、信仰和理论的力量,要坚持用新思想照亮人心、立起信仰、凝聚精神。要更加强调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强化创新和科技的力量,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以建党精神铸造文明典范城市的主体
杜黎明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明确将“信仰坚定”作为文明城市测评的基本内容。文明城市必须是一座信仰之城,是信仰坚定的高质量高水平城市主体追求远大理想、实现发展目标的实践成果。文明典范城市,首先要求城市主体争做信仰建设的典范。
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精神谱系的根基,是铸造文明城市主体的思想指引。建党精神的内容体系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形塑党员干部的思维特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形塑党员干部的行动特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形塑党员干部的风貌特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形塑党员干部自我要求的特征。
要用建党精神铸造文明典范城市的创建主体,将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各方面各领域,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城市主体。
党员干部践行建党精神,要以“思维——行动——风貌——要求”闭环要求,团结示范、引领带动广大市民,铸造信仰坚定、特色鲜明、协同联动的多元城市主体,凝聚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共识与活力,开创成都市域内大规模人口同步现代化的新境界。
打造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
杨桓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升级版本,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杆,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形象魅力、发展活力、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一座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
环境为谱奏响锦官旋律。从市—县—乡的多层级,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多视角,以及环境卫生整治、占路经营整治、道路交通整治、公共设施维护、社区小区整治等多方位进行宣传,打出精彩的“组合拳”,唱响成都文明的“主旋律”。
思路为标定位成都印象。要立足成都实际,积极向兄弟省市取经,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以环境营造影响带动成都市民亲身演绎“友善优雅”的文明礼仪,要善于倾听成都市民以及外地游客对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建议意见。
民生为本汇聚蓉城文化。要将成都的城市景观和公益广告相结合,将大熊猫等卡通形象与成都的历史文化相衔接,推进城市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更多的城市文化景观,展示成都的文明理念和特有的地域文化,彰显幸福感爆棚的最美“风景线”。
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李学林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
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改变市民的主观世界,大力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展示成都的城市人文形象,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提升城市活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以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现代社会文明意识养成为基础,全面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
进一步培养公共道德意识。努力引导市民自觉地践行公共道德、主动参与社会公共空间的道德净化活动、积极加入到打击网络空间暴力现象的行动中来,成为具有积极公共道德意识的高素质市民。要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引导市民争当学习型市民。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编辑王鹃校对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