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价钱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115.html
昨日记者获悉,经国家林业局研究同意和部署,来自四川省的1名大熊猫专家、10名具有丰富大熊猫调查经验的队员,与云南方面的人员组成8个调查小组,共计40余人,已全面启动了针对绥江县、水富县、盐津县接合部4万多公顷林区是否有野生大熊猫种群的调查。而据在云南的大熊猫专家透露,调查队要走多个样线,计划在5月27日前后完成调查。届时,云南是否有大熊猫栖息地的谜底就将揭开。
当地植被很好,沿途有不少竹子。
陶明花说,丈夫和哥哥就是在山那边发现的大熊猫。
前往事发地的道路异常崎岖
龙台村里有很多类似打击捕猎的标语
探访事发地没有发现大片竹林
昨日,在犯罪嫌疑人王文林妻子张啟英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被“野物”袭击的羊圈。记者看到,这几乎只能算是一个简陋破败的窝棚,位于两兄弟家附近的一个小山包后,大约要走10多分钟山路。
张啟英说,因为离得有些远,所以羊出事的时候一家人并没有听到动静,是等到第二天放羊时,他们才发现羊丢了。更奇怪的是,虽然连续丢失了两只羊,但羊圈周边并没有发现血迹,羊圈也没有被破坏的痕迹。
凭着丈夫告诉她的一些情况,她将记者带到了董家坪的山头。指着前方的一片密林,她说,丈夫曾告诉她,大熊猫被击中从山上滚下来后,一直滚到了山下水沟的一个水塘里。刚掉进水塘时,大熊猫还有气息,过了一些时间,才慢慢死去。
记者现场走访发现,事发地的山地很陡峭,一条小路延伸到树林深处,林地周边并没有大规模的竹林,只零星分布着小片竹林。离竹林约米外,就是一户当地吴姓住户的房屋。
调查盐津水富具备大熊猫生存条件
按照通行的观点,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和陕西,云南并非其传统栖息地。此次发现的野生大熊猫,原本就生活在此处还是来自四川,是个体活动还是存在种群?
“云南是否生活着野生大熊猫种群,还需要严谨的野外调查才能确定。”西南林业大学动物学教授崔亮告诉记者。
初步调查显示,曾有大熊猫在昭通水富县活动,但因调查组在水富县采集的大熊猫粪便、毛发时间过长,故无法进行DNA辨识,无法判断该大熊猫与此次被猎捕的大熊猫是否为同一个体。
“研究发现,大熊猫可以泅渡到河流对岸。”云南省野生动物资源监测中心主任华朝朗认为,昭通盐津、水富等县靠近四川宜宾,气候与宜宾类似且山高林密,保存了大片原始森林,林下也生长了大片箭竹、筇竹,具备大熊猫生存的条件。但当地是否真的生存着大熊猫,根据目前初步调查的情况还很难得出结论。
分析云南出现的大熊猫无非有两个来源
为了进一步确认云南是否有野生大熊猫种群,国家林业局已决定对云南省昭通市具有大熊猫生境条件的水富、盐津等县开展专项调查。
此次赴滇的大熊猫专家齐敦武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在云南出现的大熊猫无非有两个来源:1、由四川扩散;2、本地以前就有。
调查方式
1、将4万公顷待考察林区划分为多个网格,每4平方公里为一条调查样线。
2、从5月7日展开行动算起,8个调查组预计将在20天左右调查完所有样线。
3、之后汇总所有数据、完成调查报告。
届时,云南是否有野生大熊猫种群分布的谜底就将揭开。
科普云南人与大熊猫情缘深厚
>>上世纪70年代,大熊猫首次落户昆明动物园,当时的昆明因此掀起了熊猫热。
>>上世纪80年代,大熊猫珍珍来到了昆明动物园。
>>年2月27日,在昆明动物园生活了24年的珍珍离去了。
>>年,汶川地震后因担心大熊猫生存受到影响,相关部门决定将数十只大熊猫转移到云南野生动物园。年6月26日,3只年幼的大熊猫乘飞机抵达昆明。
>>年7月,3只寄养在昆明的大熊猫之一芊芊,率先回到四川雅安。
>>年3月31日,已经到了“谈婚论嫁”年龄的大熊猫再次回归四川雅安。
>>目前,云南野生动物园还有一只大熊猫思嘉。
人类是野外大熊猫最大的威胁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数量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有只,与第三次调查结果只相比增加了16.8%。
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从只增至只。
栖息地面积扩大到万公顷。
分布
如今,野生大熊猫多分布于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及凉山6个山系,并且被分割成近20个孤立的种群。
威胁
1、天敌危害:大熊猫的天敌主要是豹、豺和青鼬,它们主要对大熊猫的幼体进行捕杀,受伤个体也会受到威胁。
2、食物缺乏:野外食物匮乏,大熊猫常处于饥饿状态,饥不择食导致其采食腐败动物尸体而中*死亡。
3、栖息地缩小:由于森林不断采伐,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仅40年,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吞噬了4/5。栖息地的人为破坏,才是令大熊猫种群面临灭绝的最大威胁。
4、孤岛化:由于栖息地的一再分割,不少地区的大熊猫完全失去了进行种群间基因交换的可能性。小群体的近交衰退现象将降低繁殖力、幼体成活率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岛状”成员将消失。
5、疾病侵袭:数据显示,约1/3的死亡野生大熊猫,死因均为消化系统疾病。
(成都商报李秀明春城晚报易科彦申时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