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北一山洞常年吐鱼上万斤,专家赶来一 [复制链接]

1#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进步,人类的经济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许多动植物却渐渐消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年法国曾上映了一部电影,名叫《给我翅膀》,电影中讲述了一个鸟类研究者将儿子托马斯带入鸟类世界的故事。

图1

托马斯在未接触鸟儿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男孩儿,与城市中的普通人一样对于大自然毫无了解。都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托马斯的奇妙之旅也证实了这一点。

托马斯的父亲是一名鸟类研究工作者,当他发现失去父母的白额雁无法学习迁徙的技巧,便会面临种族灭绝时,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图2

由他本人将白额雁鸟蛋放入恒温箱进行孵化,鸟儿破壳后见到的人便会将其视作父母,随后他便将它们带往北欧挪威再带领他们一路越过人类的障碍飞回法国栖息地。

而鸟儿们只要飞过一次,便会永远记得这条路线,因此这样的计划对于这群即将灭绝的白额雁来说,可谓是功德无量。

但这却是一个冒险的,且难以成功的实验,因此除了托马斯,没有人支持这项计划。

图3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托马斯意外地成为了这二十枚鸟蛋的父母,从此托马斯便从一个网瘾少年变成了一个和鸟儿们在水中嬉戏的“鸟类”。

随着鸟儿们的长大,他们的计划便要提上日程了,最终托马斯和父亲终于历经千辛万苦将鸟儿带到了北欧,鸟儿们也在那里展开了第一次飞翔,那种感觉将会令它们终生难忘。

此时,最重要的便是带领鸟儿们沿着父子俩所计划的飞行路线返回,由于重重阻碍,最终托马斯独自驾驶了飞行器飞向了蓝天。

他带着曾经和父亲一起制作的路线图,和鸟儿们一路往家飞行着,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被媒体大肆报道,于是总会有人抬头仰望,看到一幅奇异的场景:一个人类与一群鸟儿依偎在一起飞翔的画面。

图5

最终,凭借托马斯的努力,他们的计划成功了,不但拯救了白额雁,还让许多人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美妙。

但这样的故事却不仅仅发生在国外,国内也曾出现过类似奇妙的自然景观。

流鱼洞

在中国人的食谱里,鸡鸭鱼肉是家常便饭,它们似乎生来便是为人类所饱腹之用,而这些家禽动物通常都是由人工饲养繁殖食用,但在湖北省的一个小村子里,却出现了大量的自然野生鱼类。

这些野生鱼类的体背呈黑褐色,腹部呈灰白色,胸前有微小的白色鳞片,它的身体则是长长扁扁的,下颌边缘还有锐利的角质,就像一个铲子一般。

这样特殊的小鱼最初是被村中的阿泽和同伴发现的,那时阿泽还是个十三岁的少年。他们在外出玩耍时误入了这个神秘山洞,山洞口非常小,就连孩童的身躯也需要侧着进入。

进入后发现,山洞里面有个圆形地坑,里面的水流很平静,突然小伙伴们发现这个地坑里竟然还有东西在动,仔细一看竟然是许许多多的小鱼。

图7

阿泽他们见到有小鱼心中十分激动,因为除了它们外形特殊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全都来自于山上。

后来的日子,阿泽便常常到山洞里观察,他发现小鱼们就像安装了弹簧一般,从地坑游到洞口后喷射而出,流入了山边的小溪中。

图8

这一现象十分奇异,引得阿泽每日都来探望小鱼们。但渐渐地,这件事情在村里也传开了,大人们都知道了流鱼洞的秘密,纷纷织起了鱼篓,就像是要把鱼儿们全部捕走一般。

这让年幼的阿泽心中十分焦灼,他想要救这群小鱼,因为他十分喜欢这样的自然景观,可仅凭他的一己之力却根本无法改变小鱼们沦为盘中餐的现实。

就这样,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地前往捕鱼,再拿到镇上去售卖,没过多久村民们发现,鱼儿越来越小,渐渐地就消失了。

图9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被捕完了?

村民们也对其中的原因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放弃捕鱼回归正常生活。但阿泽却没有忘记这群可爱的小鱼,他依然时常去山边探险,只为寻找到还存活着的小鱼。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来到了第二年的清明。阿泽百无聊赖之际又一次来到山洞,惊讶地发现鱼儿们又回来了,甚至比之前还要多!

图10

阿泽飞奔回去和小伙伴们分享喜悦。但这样的奇异现象也被其他村民发现了,他们再次背上鱼篓,兴冲冲地上了山。

一传十十传百,山上会“吐鱼”的奇异现象也传到了其他村子,据说这种鱼不但肉质鲜嫩,刺也极少,不管是香煎还是油炸,都十分美味。

周边的村子也慕名而来,想要一睹“吐鱼”奇观,顺便尝尝这上天赐予的美味。

图11

这个小村子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不止是附近的村民,流鱼洞的自然景观还吸引了许多鱼类爱好者前往欣赏。但来观赏的人都称并未见过此类物种,难道这是新型物种?

图12

谜团在这个村子里生根,但即使大家在周边不断寻访是否有人了解这种鱼的来历,但始终没有得到任何答案,直到这件奇异的事情流传到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张春光的耳朵里。

吐鱼现象为何产生?

张春光是动物研究所研究室的主任,致力于研究各种鱼类,堪称鱼类研究人中的专家。因此当他得知流鱼洞的相关信息后,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鱼儿们的真容。

图13

于是,翌日清晨,张春光便驱车前往。抵达村子时,已是正午,家家户户冒起了炊烟,张春光一行人远远地就闻到了做饭的香气。

他忍不住探头望去,只见农户们将一条条小鱼丢进面粉中裹匀,再丢进咕噜冒泡的热油锅中,不一会儿,它们就变成了香脆可口的鱼仔酥。

图14

农户们见到张春光,得知他来此的目的后,十分欢迎,并主动拿出了剩下的小鱼供专家研究。

张春光将小鱼的外形细细记录在册,随后便拿出解剖工具对小鱼进行了分解。打开小鱼的肚子后发现,小鱼的消化肠道内竟然什么也没有,并且即使已经死亡也闻不出它的腥味。

图15

这是怎么回事?正常来说,淡水鱼类通常都会有一股浓重的腥味,这也是猫咪喜爱食鱼的原因,但这种鱼竟然什么也看不出来,它究竟来自什么地方?又为何长期没能进食?

夜色降临,张春光始终没有困意,他翻开资料仔细地查阅着,凡是遇到与小鱼有些相似的品种便会比对一番。最终,他终于发现了一个极为相似的鱼种——多鳞铲颌鱼。这种鱼是因嘴的下边缘像铲子而得名,日常就是靠铲食石头上的藻类生存。

图16

尽管比对后觉得十分相似,但还是需要眼见为实。带着疑惑,张春光乘上了简易木筏,穿过小溪来到了这个神秘的流鱼洞。随行的还有当地村民,其中也包括爱鱼心切的阿泽。

张春光对这个好奇的少年也十分有耐心,他对阿泽讲述了鱼儿们的习性和区别,还说到多鳞铲颌鱼实际上生存的地方应是神农架林区和高寒地区的河流,出现在这里着实奇怪。

图17

阿泽则说起初次见到小鱼的地方,根据阿泽的描述,张春光有了个大胆的猜想,难道山洞里有隐藏的地下河?

当一行人抵达河对岸之后,张春光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流鱼洞口。仔细地观察着鱼儿们的形态后最终确认,它们正是多鳞铲颌鱼,学名应为多鳞白甲鱼。

这样一来便说得通了,多鳞白甲鱼喜欢生活在有山体的溪流之中,而这正好对应了他最初的猜想。

图18

张春光随即联系了十堰市国土地质局的地质专家程老师,希望他能加入他们的探索团队,一同解密这座神秘的山头。

程老师收到邀请后也十分感兴趣,立刻来到了村里。众人协助程老师对山体完成了采样和切割,程老师仔细研究后表示,这座山体的岩石应是石灰岩的一种,内部的地下河流水冲击后,才形成了这样的自然景观。

图19

而白甲鱼正是暖水型鱼类,喜好温度适宜的水域。冬天来临天气寒冷时,它们便会游进地下河避寒,等到夏季天气升温后,它们便会顺着泉眼游到洞口处,一跃而下“飞”入溪流之中。

这本是白甲鱼们的过冬诀窍,却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吐鱼”景观,实在是让人不禁地感叹大自然的奇妙!

图20

但阿泽这时却问到:“那为何鱼儿们都要清明才来?别的时间怎么不来?”

张春光笑着解释道,这是因为到了四月天气已经逐渐回暖,鱼儿们也不再“怕冷”,便纷纷游了出来。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清明节正是鱼儿们的产卵交配期。

多鳞白甲鱼本没有成群结队出行的情况,但到了交配期,它们却不得不为了另一半蜂拥而至。于是,便有了清明节前后流鱼洞吐鱼上万斤的景观。

图21

那又为何说专家会因此感到心痛害怕呢?

为何要保护动物?

原来,多鳞白甲鱼是一种珍稀保护动物,并且还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和保护意义,在国家级《水生保护动物名录》里,它还被列为了二级保护动物。

但村民们却在它们交配期的时候对它们进行了大量的捕杀,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这个种类的灭绝。专家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爱护真的达到了极致,因为他们十分清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图22

生物学家曾经说过,地球上的生物不可能单独存在,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共同存在。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利益的驱使,许多保护动物都惨遭盗猎,即使幸存下来,人们所污染的环境也已经让它们难以存活。

从年到年,世界上就消失了种鸟类;从年到年,又有43种兽类灭绝;而现在,全球野生老虎仅剩只,野生猎豹也只剩只......

图23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看到这些数据常人恐怕也会为它们感到痛心。但痛心之余我们不得不反思:物种之间的平衡若是遭到破坏,人类是否也终将自食恶果?

但如今,社会也在发生改变,流鱼洞附近的村民听到这些鱼儿是珍惜保护动物后,都纷纷表示将不再进行捕杀,甚至还自发地保护了起来,不让外来者偷猎。

图24

而阿泽也终于如愿以偿,之后的日子他都能够时常来观察这些美丽的生物了。而在阿泽的思想世界里,那种奇妙的感觉就像托马斯带领白额雁们第一次翱翔天空的感觉,难以忘怀。

更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许多动物爱好者的呼吁,各个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也开始重视了起来。

图25

我国甚至早在年就出台了关于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的相关规定;年又再次罗列了83种珍稀野生动物,呼吁全人类对其保护;直到年,经过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四次修改后,终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

但这些保护法实际上保护的并不是那些濒危物种,而是人类。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今的世界并不是祖先给我们的继承,而是我们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一旦我们过度使用,未来能留给人类的时间便不多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