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SousaChinensis)是鲸类哺乳动物,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主要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大型河流入海口等浅水近岸海域,是海洋近岸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反映了一个地区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也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之一。年我国将其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年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将其列入保护名录,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也将其保护等级调整为“易危”级别,农业农村部也于年颁布了中华白海豚十年保护行动计划,要求做好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图1汕头水域的3头白海豚(总共13头)
目前,中华白海豚总数初步测算在头左右,而中国是白海豚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种群数量占到80%以上,约-头左右,其中珠江口海域超过头,是中国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区域。中华白海豚利用声音进行通讯、交流、躲避障碍和搜寻食物,这种回声定位关系到其个体和种群的生存和可持续繁衍。有研究指出,中华白海豚的回声定位信号为一种宽频高能量信号,频率分布在1k~kHz,波峰持续时间为10~30μs,单个完整的回声定位信号持续时间为50~μs;脉冲信号与回声定位信号类似,频率分布在1~30kHz,持续时间为0.2~1s,但是与回声定位信号不同,脉冲信号频率更低,持续时间长,比较容易区分。
图2珠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戏水
近年来,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在珠江口海域,这样持续下去的话,中华白海豚也会与长江江豚一样,变成濒危物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年4月,珠江口保护区首次创新地将“无人船+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应用到中华白海豚种群调查中。据介绍,无人船船尾拖拽的声呐设备,可以悄无声息地将白海豚的声音进行收录,在拖曳船行驶的范围内,能够探测到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海豚的声音。年3月,首个中华白海豚实时影像智慧监测管理平台在珠江口保护区正式投入使用,通过在保护水域布设15个监测点,能实时识别中华白海豚声呐信号,测算动物个体数量和准确方位,分辨动物巡游和捕食行为,并可实时抓拍动物水面活动影像,为科研数据的采集和保护区高效管理提供重要平台。
图3现身深圳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目前现存数量上看上去比较乐观,而且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不断修复,在国内多地都发现了白海豚的身影,给人造成一种种群数量在增长的错觉,而国内针对中华白海豚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应该与长江江豚一样,将白海豚的保护提升到同样的高度,而栖息地不断恶化或丧失、食物不断减少、海水污染加剧、生音污染日趋严重等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在采用科技手段进行保护的同时,仍要持续对海上工程、船事活动进行限制,减少海洋和生音污染,不断加大白海豚栖息生态环境的修复力度,提升保护区建设能力和养护水平,做好科普宣教等工作,切实助力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恢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