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日报
金钱豹(本组图片均由红外相机拍摄)
大熊猫
红腹角雉
红腹锦鸡
几个家庭在夜间穿过密林,停在开阔地处。万籁俱寂,黑暗里总不安全。但孩子太小,需要休息一下,何况离目的地也不远了。
好像有东西在看我们。
不会吧。
那红色的眼睛是什么?豹子吗?
跑不跑?
家长迟疑了一下,这个距离,跑不掉。
那只眼睛仍直勾勾盯着,这是明显的威胁和挑衅。
忿怒涌了上来,家长一跃而上,势大力沉的一击。
咔嚓,红色的眼睛灭掉了。
危险解除。一队羚牛继续前行。
红色的眼睛——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板房子保护站工作人员架设在秦岭梁某动物通道的四号红外相机报废。
这是今年被野生动物毁掉的第三个。板房子保护站副站长景建飞从文件柜里拿出“阵亡”的四号机,“你看这牛脾气”。
他在上山更换相机电池时发现了破裂变形的四号机,红外探头被击碎,好在存储卡无恙。相机带回后查看录像,一头目测公斤的成体羚牛冲了过来。
红外感应晚上有反光,而多数野生动物会感到目光对视,尤其窥视,是一种威胁。
窥视
“窥视”计划从7年前开始,官方称谓是“红外感应相机日常监测”。
作为秦岭保护区群的枢纽和重要成员,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40个A级保护区之一,也是秦岭大熊猫核心种群的栖息地和向东扩散的唯一生态走廊。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24种,珍稀动物金丝猴分布有11群千余只,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有一万多公顷,目前监测数量数十只。
许多物种是通过“窥视”才陆续得以锁定。
年8月,第一批红外相机在位于保护区西南部的厚畛子保护站某区域启用。该区域地处周至自然保护区与佛坪自然保护区交界处,海拔米,人迹罕至,山顶是一片花草交织的高山草甸,远看似乎寸草不生。
由于独特的生态环境,该地区是动物活动的天堂,也是研究监测野生动植物的绝佳之所。据工作人员介绍,此处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大熊猫、金钱豹、羚牛、黑熊、斑羚等均有分布。同时,该地区密布针叶林、灌草丛、高山草甸等植被,沿秦岭梁生长的大片秦岭箭竹是大熊猫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羚牛、野猪出现最多,其次为大熊猫、金钱豹,其他种类也有出现。”厚畛子保护站巡护员陈琛说,首批十余个红外相机布设点都在秦岭梁顶和沟道的动物走廊带上。而他要按计划负责维护这个地区的红外相机,主要工作内容为更换相机电池、数据内存卡,完善调整红外相机布设,检查红外相机使用情况。
去年冬天有一次更换电池和存储卡时,6号机收获颇丰。这是一处位于山涧峭壁的小型开阔地,两边悬崖,中间一条小道直通山梁,周围植被丰茂,是典型的动物通道。6号机机位正对着一块大石板,散射阳光刚好照在这里。
在上一个拍摄周期里,红眼睛先后“偷窥”了大熊猫、羚牛、黑熊、金钱豹,还有两种色彩斑斓的鸟类,总计拍到10种野生动物的行迹。
除兽类外,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的出现让人颇感意外。由于距离镜头很近,工作人员得以细细欣赏这两种鸟类:色彩艳丽,十分漂亮。
尤其是一只成体大熊猫,目测重约公斤,应是从较高海拔雪地里过来,黑白分明。保护站工作人员坚持认为秦岭野生大熊猫比生活在四川区域的大熊猫漂亮,“不光是体型、毛发胜出一筹,关键是头型好看”。
“头型好看”的说法确有依据。科研人员通过DNA指纹图谱检测发现,秦岭大熊猫在距今约1-1.2万年与其他山系大熊猫分开,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遗传群体,其头骨、牙齿等与其他山系大熊猫有显著差异,主要特征就是头圆脸胖,雍容可爱,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
6号机里那个头圆脸胖的家伙背对镜头坐着,似乎在打盹,树上一坨落雪突然拍在脑门子上,头圆脸胖一个激灵起身打滑又转了半圈,凝神向左侧望了几秒钟,踱着步走出屏幕。
这15秒的默片让所有人忍俊不禁,“说它笨吧反应还挺快”。
出镜
红外相机一次次带来惊喜。
真正的高潮出现在年11月,红外相机首次拍到野生金钱豹带两幼崽巡山。在短短十秒钟的视频中,一只成年金钱豹首先出现在画面中,随后两只金钱豹幼崽蹦蹦跳跳,跟着妈妈穿过小溪,消失在画面中。
“发现大型猫科动物意义重大。过去群众说在保护区看见过金钱豹,但是一直没有证实,作为我们研究人员来说,虎、豹这类大型猫科动物所代表的意义,对自然环境的意义,特别是对秦岭野生动物具有旗舰意义。”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主任科员郭斌说,旗舰物种译自“flagshipspecies”,指某个物种对社会生态保护力量具有特殊号召力和吸引力,可促进社会对物种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