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木川孙前和他的ldquo熊猫情结r [复制链接]

1#

牛是一种和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今年是农历辛丑年,就是我们常说的牛年。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种动物,名字里也有个牛字,它就是麝(shè)牛。

威风凛凛的麝牛

КириллУютнов/WikimediaCommons

长胡子的牛

麝牛是极地苔原环境的代表性生物。它全身覆盖着棕色或深褐色的长毛,长到什么程度?麝牛身体上的毛会沿着身体一直生长,能够长到下垂到膝盖之下,甚至麝牛脸上也覆盖着毛发。麝牛脖子处的毛也特别地长,远远的看上去就像是麝牛长着长长的胡子,所以在爱斯基摩人的方言中,麝牛被称为“Oomingmak”,意为“长胡子的”或“毛茸茸的”。

麝牛浑身覆盖着长毛

USFW/WikimediaCommons

在粗而长的毛发之下,还有一层非常厚实的绒毛,这层绒毛更细也更柔软,保暖效果超强,外层粗长的毛发就像风衣一样扛风、而内层细密的绒毛则可以像羽绒马甲一样保暖,这些装备让麝牛能够安全的度过寒风凛冽的极地冬夜。据说北美有人做起了豢(huàn)养麝牛的生意,剃毛纺成绒线,再织成“麝牛绒”的绒衣和围巾等物件。但目前为止我是没有在市面上见到类似的产品,如果有朋友买到了,烦请跟我说一声保暖效果怎么样。

麝牛的绒毛

KevinDuffy/Flickr

不仅有保暖的外衣,为了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麝牛身体的其他器官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造”。比如说,麝牛的四肢和尾巴变得更短,耳朵变得更小并且周边也有毛发覆盖,这些演化上的“举措”都是让麝牛身体的表面积减小,这样散失的热量就会更少。

麝牛粗壮的角

eileenmak/Flickr

牛科不少动物都长角,麝牛也不例外。麝牛角的外形和非洲野水牛有点相似,根部非常粗壮,沿着头两侧弯曲形成一个弧形,角尖向上生长。一般雄性麝牛的角会更大更粗壮一些,体型也比雌性更大一些。

发情期的特殊“香”味

麝牛听上去就是一个有味道的名字,因为很多数名字里带“麝”的动物,都源于自身散发出的独特味道。比如我国就有的林麝和马麝,雄性身上腺体和香囊,经过提炼而制成的就是麝香,另外麝鼠、麝香猫(一般指大灵猫)也有发达的腺体分泌十分浓烈的味道。麝牛也不例外,它浑身带着一股难以形容的味道。

麝香

乌拉跨氪/Wikimedia

有人认为这个味道和麝香味道很像,不过同时接触过两者的我感觉这个解释有点牵强:不管是未经处理的带着浓烈刺激味的,或者稀释后有芳香味儿的麝香,都很难让我和麝牛散发的味道联想到一起,可能是因为我经常鼻子不通气影响了嗅觉吧。另外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真相则是:麝牛的味道虽然来自腺体,但却是靠它的尿来散播。而且,据说在发情期,味道还会浓郁数倍......

发情期的公牛互相争斗

NatGeoWild/Youtube

麝牛作为极地苔原生存的大型食草动物,几乎没有什么动物能对麝牛造成威胁,而且麝牛以一头雄性率领数头雌性组成十几只规模的小家庭为单位生活,如果遭遇狼群的侵扰,它们会将幼年和体弱的个体围在群体中间,头朝外用使用犄角对抗,这时就算狼群也很难占到便宜。这个场景不禁让我想到,数万年前同样在北极苔原,身披长毛的猛犸象可能也是用这种方式保护群体中的小象。

在狼群面前,呈防御姿势的麝牛群

BBC/Youtube

麝牛浑身长毛的长相,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牦牛很是相近。一般人听到它的名字,也一定会认为这就是一种“牛”。但是,麝牛虽然叫牛,但却不是真正的牛,反而和羊的关系更近,在分类学中,麝牛属于羊族。另外早年的研究认为麝牛和羚牛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但近年来通过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发现,鬣羚和麝牛的关系更近一些。

北极荒原中的代表性巨兽

WesternArcticNationalParklands/Flickr

也许在数万年前,麝牛和鬣羚共同的祖先由于环境的变化,有一支离开了喜马拉雅地区,开始向北迁徙,还有一支则向东亚扩散,向北迁徙的那一支的后代在极地苔原扎根生存了下去,并且身体产生了变化:毛发越来越长、耳朵逐渐变小、四肢和尾巴也慢慢变短,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极端的冰天雪地环境而演化的结果,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麝牛,而在东亚的那一支演化成了今天的鬣羚。

鬣羚:我远方的亲戚居然长这样?

Melanochromis/WikimediaCommons

麝牛在中国的故事

目前在国内还无法看到活的麝牛,但是在上个世纪7、80年代,先后有两对麝牛来到中国的动物园。其中第一对是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由我国的一对大熊猫换来的。然而这两头麝牛并没能够在远离极地苔原的异乡动物园中繁育生存下来,来到中国没几年,雄性的麝牛就因为误食异物而导致的消化道穿孔死亡,而那只雌性据说是在80年代初由于寄生虫导致的皮肤病死亡。之后来的一对麝牛也因水土不服和寄生虫疾病而死亡。

麝牛被养在北京动物园

TheMilwaukeeJournal

第一批来到中国的一对麝牛中,雄性的那一只被制成标本,送至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珍藏。由于这只麝牛标本本身十分珍贵,作为中美邦交正常化的象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治含义。自然博物馆将其作为最为珍贵的馆藏标本之一,收藏在“国礼库”中,只有在重要宾客到来参观或“国礼展”时才对外展出,平时都难得一见。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

guokr.
分享 转发
TOP
2#
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43.html

孙前和他的“熊猫情结”

原创作者

木川

本文首发“木川的美篇”,美篇号:,三峡之子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提起孙前,许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官员:曾给中共四川省委常务副书记许梦侠当过秘书,后又历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雅安地区行署副专员、雅安市人民*府副市长……却不知道他还是国内外公认的大熊猫文化研究学者和大熊猫文化概念的首创者,被人称为“大熊猫文化概念之父”。

下面,我们不妨淌过岁月的河流,从海螺沟、邓池沟、卧龙山多彩的丛林中,采撷一个个精彩的片段,去感悟和分享一下孙前同大熊猫那些有趣的故事。

之一:为大熊猫“正名”

据考证,大熊猫早于人类文明,万年前就繁衍、昌盛于世,被誉为动物“活化石”。

但,这个憨态可掬、人见人爱的珍稀动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如此高贵的地位。

年被人类第一次从茫茫的蛮荒之地介绍到文明社会,很长时间一直处于被偷捕和猎杀的状态。甚至,它古名到底叫什么?何时与人类交结?都是史学界、动物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民间和学界,有把大熊猫叫貔貅的,有叫貘的,有叫驺虞的,还有叫貊的……

面对如此纷繁的争论,作为大熊猫故乡的副市长,孙前深感责任重大。他拼命看书,广泛涉猎,索隐勾沉,请教专家,把各个历史阶段对大熊猫的称谓、源自哪部典籍?排列成表,逐一分析对照,去伪存真。然后以确凿的科学依据证明,历史上众说纷纭的“貔说”、“貘说”、“貊说”、“驺说”都是不能成立的,大熊猫就是大熊猫。

与此同时,孙前还通过研究证实,熊猫虽然已经有多万年的生存历史,但同人类紧密联系的实证,“只有少得可怜的几例。”年4月1日,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雇当地猎人,在宝兴盐井乡的邓池沟(古名穆坪)捕获了一只大熊猫,他将这只似熊非熊、似猫非猫的动物,命名为“大熊猫”。这是人类的“首次发现”;戴维神父就是科学发现大熊猫的“第一人”!孙前的论证,同美国动物学家夏勒的科学论断不谋而合:“熊猫没有历史,只有过去。它来自另一个时代,与我们短暂的交会。”(夏勒:《最后的熊猫》)

孙前将这一研究成果,写成了《大熊猫古名新论》,发表在中科院核心期刊《动物分类学报》上,引发学界一片哗然。四川社科院还以《重要成果专报》上报省委、*府和中央有关部门,从而将大熊猫的科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作者注:本美篇文字属木川先生原创。文中图片均截至孙前先生所著《大熊猫文化笔记》一书。若须引用或转载,务请注明出处。)

陪同熊猫专家何芬奇、李升恒考察

请教国学大师杜道生

请教文史学专家曹宏

远古的熊猫图(一)

远古的熊猫图(二)

远古的熊猫图(三)

年随省委许梦侠书记考察卧龙。后排右三为许书记;左一为孙前。)

早年,外国人雇用当地猎人捕获大熊猫后的合影。)

孙前的研究成果。

之二:大熊猫的“诺亚方舟”

年12月14日,这是西方的“情人节”。这天,孙前带着雅安市的相关人员,风尘仆仆地赶赴北京,向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司汇报工作,为的就是一条不经意间得到的信息——

前两天,*府副秘书长李维余汇报说,几月前,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司张建龙司长来雅安检查工作,其中说到,现在卧龙已攻克了熊猫发情难、配种难、幼崽哺养难的问题,产仔存活率大为提高。但,如果只集中在卧龙喂养,一旦发生类似禽流感之类的兽类疾病,将面临灭顶之灾,一定要考虑分群饲养的办法!

这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大思路!作为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市长,孙前听后不由得为之一震,决心抓住这个机遇,让新的熊猫基地在雅安催生!

经过两天在北京的辛勤工作,国家林业局的分管领导和野生动物保护司都初步支持雅安建设一个新的熊猫研究中心。只是提出:如果同意你们建,雅安*府提供什么条件?孙前当即回答:按国家*策的最优惠条件办!

一条虚无缥缈的信息,在上下级部门的沟通、融合中,终于变成了一条可以触摸的预案,这让孙前们欣喜若狂。一回到雅安,他们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孙前还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雅安要打好“四张牌”的新思路:熊猫文化牌;茶文化牌;红*文化牌;汉代文化牌。这一口号的提出,从而使创建熊猫文化研究中心有了新的理念支撑!

但,在这处处充满竞争、拼搏的时代,一个超前理念和工作思路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雅安的“碧峰峡方案”出台以后,理所当然地招来了方方面面的质疑、批评和抵制。各方面都使出自己浑身的招数,竭力保护到手的“蛋糕”不要被别人分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要受到影响。因此,明里暗里都采取了一些“动作”。同为*府官员和人民公仆,孙前深表理解。但,他要为雅安的熊猫奋力一搏!

按照市委、*府的指示,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无数次往返于雅安—成都—北京之间,向省委、*府、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领导汇报工作,争取支持。而在各种公众场合,他都迎风而立,“舌战群儒”,不遗余力地宣传“碧峰峡方案”,为大熊猫建新居声嘶力竭地鼓与呼。作为一个智慧高超的前线指挥员,他更深知如何调兵遣将、排兵布阵?常常巧借国家林业局领导的思路,据理陈述大熊猫困守“一城一池”的种种弊端,阐释“保护与开发”、“分群饲养”的合理性、迫切性与优越性,赢得了包括许多对手在内的业内外人士的赞赏和支持。

更主要的,在关键时刻,雅安*府不失时机地抛出了令人心动的优惠条件:无偿提供亩土地;承担所有的搬迁补偿;水电气路通到接界处;在城区最好地段,无偿提供15亩土地兴建科研所、专家楼……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场场激烈的搏弈,“碧峰峡方案”终于力排众议,脱颖而出!年12月26日,在万众期盼中,“中国保护大熊猫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奠基仪式”如期在碧峰峡举行。后又经过两年的建设,基地正式交付使用。

年9月17日,国家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和来自全国的熊猫著名研究专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检查验收,一致认为,“这是全球面积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半野生基地和一流的熊猫研究基地”。有的专家还评论说:这是大熊猫的伊甸园,是熊猫的天堂!

基地建好以后,不仅雅安的熊猫搬进了新家,卧龙的部分大熊猫也迁徙至此,“喜添新居”。从此,雅安也被科学界称为“真正的熊猫故乡”。年汶川5.12大地震,卧龙遭到毁灭性灾难,所有熊猫全部迁徙到碧峰峡基地。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大熊猫的“诺亚方舟”。

据孙前介绍,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雅安地区就向国家赠送活体熊猫只,其中18只作为“国礼”,赠送给其中18只作为“国礼”,赠送给苏、美、英、法、日等9个国家,占“国礼熊猫”的三分之二!

参与抢救大熊猫

陪同国家林业局领导考察熊猫基地

地震中的大熊猫

之三:"申遗"的风风雨雨

世界遗产是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的宝地,也是我们能够留给未来的珍贵礼物。

然而,全世界都知道大熊猫产于中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生活栖息地的状况。因此,为大熊猫“申遗”,是提高大熊猫知名度,让中国的“国宝”走向世界的一件大好事情。

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一个国家每年只可申报两个项目,而且必须有一个自然遗产项目。这一年,国务院虽然同意了报出大熊猫栖息地和殷墟遗址,同时作为年申报项目。时任四川省常务副省长杨崇汇(曾任中共雅安地委书记)也批示:“雅安是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的发现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大熊猫栖息地,大熊猫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没有雅安是不完整的。”这无疑给雅安的申遗工作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大家更加增强了稳操胜券的信心。

然而,申遗,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在四川,大熊猫也非雅安一家,其竞争程度不可小视!其中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就不必细说了。而更主要的,正在雅安准备申报时,国家一位领导人却批示了中科院的一份材料,要求“对雅安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将遭到破坏的情况进行调查”,这无异于给雅安的申遗工作泼了一盆冷水。

面对此情况,孙前既生气,又倍感焦急。他连夜召开会议,刨根问底,查问题,找原因,亡羊补牢,详尽研究和确定了下一步工作的方案。他们按照杨崇汇副省长“分食蛋糕”和市委主要领导“必须争取回来”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主要的竞争对手阿坝州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携手合作,共进共荣。孙前还主动揽责,跑上跑下,忙里忙外,围绕“申遗”做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工作。对于缓和矛盾,弱化阻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还亲自牵头,同中科院成都分院的科学家一起,数易其稿,写出了《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四川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申报项目,并获得了四川省*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年7月12日下午3点38分,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主席团21个成员国一致赞同“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项目为自然遗产”。

喜讯来,两市两州举行了欢庆活动,其中以雅安活动的规模最大,最丰富多彩。凝望着盛大的欢庆场面和欢快的人群,孙前真是百感交集,感慨万端。他悄悄地走出会场,站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眺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峦,心儿不由自主地飞向了碧峰峡的山山岭岭,飞向了无数个申遗的日日夜夜。不经意间,一滴泪水从眼角缓缓地滑落下来。他下意识地舔了舔,有些酸,也有些甜。

访问世界遗产总部

同专家在熊猫基地

拜访专家

世界自然基会专家赴川考察

专家交流

陪同外国专家赴熊猫基地考察

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大熊猫申遗项目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为大熊猫栖息地颁发的证书

延伸阅读:

陶斯亮:赵紫阳的晚年

木川:长不大的“雷锋叔叔"

木川:满园春色关不住

木川:一件被遗忘的“小摆设”

木川:进得山门皆是福

木川:方寸觅得大世界——篆刻奇人熊明海散记

木川:"黑白年代”的快乐生活

木川:二十年后重见牟其中

木川:山城走出的版画家何正元木川:春到清江

牟其中出狱后首次出镜:挑战风车的人

冯仑怎么会把牟其中写成这样?

牟其中第三次创业了!

冯仑:我所知道的牟其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