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这个黑白相间的可爱动物总是给人一种懒洋洋的印象。然而,最新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大熊猫的懒散程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一项从新陈代谢角度进行的研究揭示了大熊猫惊人的能量代谢率,几乎与树獭相似,而那些常常自嘲为“懒人”的人们更是望尘莫及。一只体重90公斤的大熊猫的代谢水平甚至不足同样体重人类的一半。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英国阿伯丁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对一些大熊猫进行了观测,发现大熊猫每天消耗的能量远低于其他体型相近的陆生哺乳动物。例如,一只体重约90公斤的陆生哺乳动物预计每天消耗的能量为13.8兆焦耳,而大熊猫的平均消耗量仅为5.2兆焦耳,仅占预测值的38%。这一比例已经接近了以“懒”闻名的树懒,后者的比例为36%。
与人类相比,一只体重90公斤的大熊猫的代谢水平还不足同样体重人类的一半。一个人即使站着不动,其代谢率也高于“活动”状态下的大熊猫。因此,所谓的“懒人”根本无法与大熊猫相提并论。
通过给大熊猫戴上GPS定位设备获得的观测数据还显示,大熊猫每天有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即使在活动状态下,一般每小时也只能走20米左右。
然而,大熊猫也有自己的苦衷。我们都知道大熊猫喜欢吃竹子,但它的祖先实际上是肉食动物。即使是今天,也经常有报道称大熊猫因为饥饿而下山偷吃村民家的牛羊。大熊猫选择吃竹子,实际上是因为在自然界中食物竞争激烈,而吃竹子的动物较少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大熊猫:咳,我是懒得和它们抢。)
尽管吃了这么多年的竹子,大熊猫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完全适应,其肠道仍然保持着食肉动物的特征。由于竹子营养和能量低且难以消化,大熊猫每天不得不进食大量的竹子,以满足其生命活动的需求。
同时,大熊猫也需要尽量减少能量消耗,因此每天多吃少动、懒懒地呆在那里成为了它们的生活习惯。
要说大熊猫的懒散,还真是内外如一,从外表一直深入到了基因里。这张图片看起来有点可怕,实际上只是用热成像技术给大熊猫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来,大熊猫体表许多地方的温度都较低。测量结果显示,大熊猫的体表温度与同样黑白相间的其他动物(如斑马和斑点狗)相比要低得多。
在能量代谢率低的情况下,大熊猫只能降低体表温度。那么它们如何维持体温呢?这就要依靠它们厚厚的毛皮了,以此来保持体内热量不易散失。
最后,研究人员还发现,在“懒散”了这么多年后,大熊猫体内一个名为DUOX2的基因发生了变化。这个基因与调控甲状腺激素合成有关,而甲状腺激素又能调节能量代谢。对于大熊猫这种“懒散”到基因里的行为,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