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净利润超过1千亿的招商银行,为何做不好一
TUhjnbcbe - 2024/10/26 16:15:00

年,招商银行实现净利润亿。招商银行在年报中对其手机银行不吝赞美之词,提出了“以APP为平台,打造生态”的目标。今年11月低,招商银行手机银行8.0发布,招行组织了系列的推广活动,宣布其“开放无限、异业同构”的数字化平台战略。

文章《以App为马,招商银行的四条互联网方法论》完整了讲述了招商银行做手机银行的逻辑,但是在熊猫眼看来,招商银行手机银行的产品逻辑存在根本的缺陷。或许招商银行手机银行是目前最接近顶级互联网公司APP、用户体验最佳的手机银行,但是在互联网逻辑下,招商银行手机银行却选择了一条错误的发展之路。

招行的同仁不要对熊猫眼有意见,毕竟你们家田惠宇行长说过: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当然其他银行的同仁们,不要跟风怼招行,因为,你们家的手机银行,也不咋滴。

正文开始前,先统一一下表述,熊猫眼对“手机银行”叫法一直很不满,四个字本身就太长了,尤其是再加上某某银行前缀的时候,比如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农村商业银行,这显著增加了传播和交流成本,但是,如果简称吧,习惯叫法应该是“手银”,嗯……听起来黄黄的。

01

“以APP为马”,马上驮的是什么货?

我们从“以App为马,招商银行的四条互联网方法论”这个标题开始说,这里面有很多人会忽略的常识,因此允许熊猫眼啰嗦一点。

做APP就是做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就是数字化转型,这是传统企业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之下的通常理解。然而,这种理解其实只理解了互联网本质的一半,还是最浅层次的那一半。

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

“互联网的特性是对标准化、数字化的内容传输的便利性和规模化”。

是熊猫眼认为目前关于互联网的本质最切中要害的表达。当然这句话不是熊猫眼说的,是任正非说的。任总这句话道出了互联网的两大构成元素:内容和平台。

内容即我们的现实世界,所见、所闻、所用、所食等等皆为内容。平台即将内容呈现给用户的载体。

内容必须数字化,变成字符才能上网。内容变成字符还不够,还必须是标准化的字符,假设视频格式没有标准化,每一部电影都必须用专门的APP去播放,那视频平台就不可存在。标准化之后,才有条件规模化,规模化就是物以类聚,同类内容聚在一起,才能满足规模用户的需求,才足以支撑商业模式;便利化嘛,那就是必须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内容。

“数字经济最终发展起来,需要供给侧全面数字化,但这将会比需求侧的数字化慢很多,因为需求侧的数字化只要人人都用手机就可以很容易实现,供给侧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美团王兴在互联网大会发言

王兴口中的供给侧数字化,即指内容的数字化,在电脑、手机普及以后,互联网的发展主要就是依靠内容数字化推动的。互联网诞生以来,从门户、搜索,到电商、社交,到生活服务、短视频,到未来的VR、AR,基本与图文、视频、虚拟现实等内容数字化形式的进步相对应。而网络、设备形态、数字标准则是内容数字化的主要推力。这也是5G、物联网、区块链将主导下一阶段互联网革命的底层逻辑。

互联网语境下,内容就是供用户使用/消费的服务,平台就是连接服务和用户的中间渠道。

那银行在互联网中是什么角色?

银行是内容生产者。存、贷、汇,就是银行生产的内容。

“银行卡只是一个产品,App却是一个平台,承载了整个生态。”

——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年年报致辞

这个世界上,有内容生产者成为了平台吗?

熊猫眼的答案是:没有。

平台意即同类内容的不同生产者把内容放在一个平台。华为做个卖自己家手机的网上商城,那不叫平台,京东可以卖华为、小米、苹果、VIVO、OPOP,那才叫平台。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海尔做成一个冰箱销售的平台,没有看到海底捞做成一个火锅外卖的平台,没有看到大众做成一个销售汽车的平台。

为啥内容生产者成为不了平台?

一是自己不需要。我一个造冰箱的,冰箱卖出去就行了,没必要卖别人家的冰箱赚差价。

二是别人不想要。大家都是造冰箱的,为啥我要通过你去卖,让你卖我也不放心啊。

内容提供者最大的焦虑就是竞争者太尼玛多了,竞争者之间是不会互相开放内容的,宁可选择第三方的平台,大家一起放上去。

招掌银自然是知道,其他银行的存贷产品是不可能放在招掌银上的,如果放了,招行个金部肯定会把招掌银的号人拉出去砍了。其他银行的个金部如果把自己的产品放到招掌银上,肯定也会被本行掌银的同事痛骂叛徒。

于是,招掌银的产品经理大开脑洞,提出了“异业同构”的平台战略。

“异业同构”,是招掌银8.0重点传播的一个概念,意即通过引入非金融性的内容,形成招掌银的生态平台。相较于金融业务低频的特点,非金融内容承担者“高频”的重任。我们看看招掌银8.0分享活动邀请的单位和嘉宾:瑞幸咖啡、罗振宇、中欧基金、财新传媒、神州优车、人社部……

嗯,欢迎你来招掌银上叫快车、欢迎你来招掌银上买咖啡、欢迎你来招掌银上看新闻~~

你会来吗?

你来不来没关系,肯定有人会来的。继续往下看。

02

“异业同构”的高频怎么来的心里就没点数吗?

“中国最大的咖啡零售、第二大出行预订、第三大影票销售平台”,这是招掌银“异业同构”的辉煌成果。这个成果是从瑞幸咖啡副总裁口中说出来的,不知道是招行提供的数据还是瑞幸咖啡副总裁自己分析的结果。

但是这个成果让熊猫眼不可思议到怀疑自己的认知。

今天咱们不讨论如何证实招掌银是中国第几大XX平台,也不讨论当第一名已经占据了99%市场时,第二名和第三名到底算不算成功的问题。咱们暂且承认招掌银是“中国最大的咖啡零售、第二大出行预订、第三大影票销售平台”。把重点放到下面这个问题上:

为什么会有人在招掌银上买咖啡、订快车、买电影票?

是饿了么不能买咖啡吗?是滴滴不好用吗?是猫眼、淘票票推广不利吗?当我打开了招掌银之后,不禁“哦~”了一声。

原来招掌银上打车、买咖啡、看电影比其他渠道便宜呀。那么问题又来了,便宜的这部分钱,是谁出的?是高德吗?是太平洋咖啡吗?是电影院吗?

熊猫眼以为,不可能。

高德也好、太平洋咖啡也好、电影院也好,都有充足的其他渠道提供服务,想不出有啥理由给你招掌银这个渠道打折,难道是这些企业从你招行贷款利率打折?那这钱还是你招行出了呢。

招掌银还有个招牌式的非金融内容:饭票。一年能卖80亿,引得同行纷纷效效仿,如今品牌餐饮门口的银行招牌都快摆不下了。

招掌银饭票不仅有平日优惠,更有周三五折的大手笔。曾经有个关于饭票的传说流传,招掌银的饭票都是商户自己贴钱,招掌银只是提供流量,帮商户做宣传。熊猫眼对此抱有怀疑态度,因为有美团、口碑,商户不缺曝光渠道,招

掌银的流量能够说服这么多商户长期给予专属低价折扣,不合常理。

事出反常必有妖。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对“饭票传说”的疑问就更深了。当然这个故事对招掌银来说是个事故:

一家烤肉店参加招行饭票活动,招行运营把的价格错配成了21,导致用户疯狂抢购了十几万个订单,商户表态愿意正常承兑,但是最后招行不干了,派出工作人员现场拦截用户,劝说用户放弃消费。

如果是招行出资补贴饭票,商户的反映就很正常了,毕竟不花自己的钱。如果商户让利补贴,那只能说商户心真大,有信心自己能向招行主张万的运营事故损失。

说到这里,招掌银取得“中国最大的咖啡零售、第二大出行预订、第三大影票销售平台”这样骄人成绩就不足为怪了。

“钱多”“速来”,这大概就是招掌银异业同构辉煌成果的窍门之一吧。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钱多”“速来”的,可能还有职业黄牛党,尤其是高流动性票券类羊毛,那可是黄牛党的最爱。不久前即有报道称,山东莱阳一个羊毛工作室,从招行另一个APP掌上生活中套利45万元被抓。

当然,除了给用户消费补贴,招掌银的同业异构平台战略还有不花钱的,那就是“专业的财商知识平台”,我们来看看表现:

这是11月30日晚11:30分最热三条内容的数据表现,一个用户过亿的APP,一天的时间沉淀……最热的三条内容……欸……

“客户的认知,存在一个窗口认知与间接认知的融合。类似房贷这样的金融需求,是有窗口期的,而客户日常需要间接性的感知,倘若他经常在App上买饭票、缴费,自然而然在窗口期时,就会认可招商银行”

——“以App为马”文引用招掌银产品负责人语

希望通过非金融性内容,让客户选择金融服务时优先考虑招商银行,用户会按照招掌银产品负责人的逻辑去决策吗?

03

以APP为马、异业同构,会不会“马失前蹄”?

熊猫眼先提三个问题自问自答,后边再提三个问题交给招掌银的产品经理。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支付宝做了朋友聊天功能,却没有人用?

因为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净利润超过1千亿的招商银行,为何做不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