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北京科学中心」
审核专家:李献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小时候,我们总希望自己快快长大;长大后,我们总希望放慢脚步。人类的成长仿佛被施加了时间魔法,很多人都曾有过相同的感受:越长大,仿佛时间就走得越快。
其实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在火车或飞机上时,总会有小孩子趴在窗边乐此不疲地问:“到了吗?到了吗?”而一旁的成年人却总是会耐心等待终点的到来。
还有一个可以证明这一点的现象,那就是在我们小学出游的时候,前往目的地的路程总是特别漫长,而到了工作以后,哪怕是春运往返的漫长路程,也显得转瞬即逝。
所以,年龄越大,时间就真的越快?
早在年,就有研究人员以“时间流逝”为主题做了研究。一名心理学家分别让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人对时间做出比喻,年轻人觉得时间像不动波澜的大海,而老人则觉得时间宛若飞驰而过的列车。类似的实验在过去的多年里不断被重复,得到的都是相同的答案。
《时间都去哪了》节目截图
年龄比重论
年,法国哲学家PaulJanet提出了人类对时间流逝的心理感受速度的理论,现在我们可以将这种理论称之为年龄比重论。
年龄比重论指出,同样的时间,在人一生之中所占的比例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同样的一年时光,在你一岁的时候,一年便是你人生中的%;而当你八十岁时,一年的时间在你人生中的占比就变成了1/80。此理论认为,当人活的时间越长,相同时间就会显得更短。所以人们自然会感觉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上述理论实际是教人们以对数的方式感知事物。初次接触某种事物时候,人们对其认知速度会快速增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速度会降低。所以,不仅仅是针对时间,在我们认知其他事物时,也会有年龄比重论的存在。
来源丨图虫创意
生物钟论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调节机制。生物钟的循环普遍被认为从白天到夜晚的24个小时,也就是一个光—暗的周期,与地球自转一次时间相吻合。生物钟在本质上有四点功能——提示时间、提示事件、维持状态和禁止功能。
提示时间相当于我们身体的“闹钟”,当大家在早上六点醒来时,很有可能是生物钟在提示我们该起床上班了;提示事件则是当大家遇到某件事时,脑海里会快速调动与该事件相关的事物。比如我们看到大熊猫的图片,就会很容易联想到竹子、国宝等事物,这种提示作用可以帮助大脑快速记忆;当我们在工作时,我们几乎可以保证8个小时的注意力都在工作上,这就是生物钟在帮我们维持状态,课堂上如果不是生物钟的作用,很多同学可能连45分钟都坚持不下来,很容易就昏睡过去;当然大家真的在睡觉的过程中,最多十几个小时就会清醒,这就是生物钟的禁止功能,它会防止身体始终重复一个动作或维持一种状态,适当的劳逸结合才能保证正常的生活。
来源丨维基百科
虽然生物钟的作用如此突出,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新陈代谢变得缓慢,生物钟也会发生改变。
Youtube上有这样一则视频:几位博主在街道上随意挑选出两个年龄段的人,让他们闭上眼睛并计时一分钟,等到时间到了再睁开。年轻人大多在五十几秒后便睁开眼睛,对于时间的感知比较强,而老年组的人大多在八十秒或九十秒的时候才睁开眼睛。所以,对于老人家来说,一天的时间并非真正有24小时,自然觉得时间变快了。
来源丨图片
以上现象或许与大脑中的神经元脉冲速度有关。神经脉冲的速度会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这种改变会使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出错”,会让人以为外界的一切都在加速运行,就像一台卡顿的老旧电脑无法跟上大速率信息输入的脚步一样。
记忆理论
人类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个第一次,这些非凡重要的“第一次”会给我们带来深刻的记忆。但随着人们逐渐成长,这样的“第一次”会越来越少,回首时,就会觉得人生初期异常漫长。
所以,有一种记忆理论推断,我们的大脑会根据记忆的片段来估计时间的长短;另一种理论则认为,新的外部记忆和认知刺激,触发了神经突触的增长。这种理论是澳大利亚的一名神经学家提出的,神经突触的生长会成为记忆的基础。由于之前的神经突触已经成型,所以接受新的外部刺激时,神经信号传达速度会更快,大脑处理我们接受信息的速度也会变快,这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对新鲜的事物记忆深刻。
来源丨图片
事实上,时间的流逝是我们通过大脑的内部计时来判断的,即判断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接受信息的过程时长。
在现代人类的大脑中,对于时间的判断早已形成固定的操作模式。从“隐约看到某个东西”到“意识到这件东西确实存在”这一过程中,认知误差基本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游走,而大脑就通过这个误差判断时间的流逝。
无论是大脑还是身体,都在发挥着神奇的作用,它们为我们带来了这个世界的精彩,还帮我们抵御外界的伤害。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事情,我们无法延长生命,更无法对身体进行超频改造。但如果你想提高生命的质量,不妨好好利用时间,认真读书、努力工作,只有不辜负当下,人生才不会留下遗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