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在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国宝的大熊猫,也留下了种种难忘的记忆。
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一桩关于熊猫的“风光大事”:年,重庆国民政府与美国的“熊猫外交”。在这个抗战最艰苦的阶段里,为了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更多支持,重庆国民政府不惜血本捕捉了两只熊猫,然后宣布将其“赠送”给美国。年11月9日,“蒋委员夫人”宋美龄亲自在重庆广播大楼举行了捐赠仪式,整个捐赠仪式还以广播形式向美国直播,重庆国民政府“最高统帅”蒋介石,也亲自出席捐赠仪式后的记者会,全程无比热闹。
美国方面呢?态度也是十分热烈,专门花费一万五千美元,在纽约白朗克斯动物园为熊猫准备了“新家”,还安排了各种形式的“展览”活动,几乎每次都是爆满。当时美国的摩登女郎们,都喜欢以熊猫形象做装饰,以熊猫为表计的儿童玩具食品,也是琳琅满目。憨态可掬的熊猫,成了那时美国人对中国的重要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国民政府这场声势浩大的“赠送熊猫仪式”,距离不久后的“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已经不到一个月时间。而当两只熊猫几经辗转,终于经海路运往美国时,太平洋战争已经打得天昏地暗。可以说,这是两只历经战争、死亡考验,将友谊带到美国的熊猫,对于当时的中美关系,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近代中美友好交往历史上,一段不容忘却的美谈。
但实事求是说,这桩“美谈”换来了美国人的热情,却没有换来尊重,更没有换来重庆国民政府的尊严,因为就是在这“美谈”背后,却也藏着抗战时期,中国国宝大熊猫的残酷命运:与美国熊猫热相对应的,是欧美各国偷猎者,对中国大熊猫的疯狂盗猎和捕杀。
从晚清年间起,地大物博且积贫积弱的中国,就成了外国偷猎者眼中的肥肉。年,法国人戴维首次在四川夹金山地区发现了奇特的“黑白熊”,随后他带人在夹金山的穆坪蹲守两个星期,打死了一只“黑白熊”,并把“黑白熊”的皮送到法国国家博物馆,并被馆主命名为“大熊猫”。自此之后,“大熊猫”这个名字,轰动了欧美各国,成了多少人津津乐道的“东方奇兽”。
捎带说一句的是,戴维当时送到法国国家博物馆的,不止有大熊猫皮。还有金丝猴、贝母鸡、小熊猫等珍奇动物标本,每一个名字,都足以让人心疼。
伴随着这样的轰动效应,从晚清到民国,一批批外国偷猎者纷至沓来,恨不得把西南山区翻个底朝天,就为捕猎大熊猫。比如某位“美国最伟大总统”家的两个儿子,就于年带人来到四川省宝应县上赶沟。他们仗着有官府支持,不但强征村里青年为他们领路帮佣,更深入山中疯狂盗猎。除了猎杀了两只熊猫,带走大熊猫皮外,他们还杀死了14只金丝猴和一只白唇鹿,仅装金丝猴标本的箱子,就有七只之多……
如此疯狂的杀戮,只是那时代诸多“外国偷猎者”的缩影。晚清年间时,德国人韦德尔德就在四川偷猎多只大熊猫,带走了四只大熊猫骨架和一只大熊猫皮。“中华民国”建国后,除了“美国总统公子”外,由美国、德国偷猎者组成的“杜伦探险队”,也在年猎杀了三只大熊猫。这些偷猎者猎得的“大熊猫皮”“熊猫标本”,今天依然陈列在“费城历史博物馆”“芝加哥历史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地,是为近代中国的耻辱见证。
在中国的土地上,猖狂猎杀中国的珍稀保护动物,难道当时的“国民政府”看不见?说实话,就是看到了又如何?且不说法律上的漏洞,关键是在那个时代里,外国人在中国享受“治外法权”,即外国人犯罪“不受中国领土管辖权之限制”。也正是这一条,让多少偷猎者有恃无恐。
而在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五年,即年,一个叫露丝的美国女人更闹出了“国际新闻”,她带人深入川藏地区,活捉了两只幼年熊猫并带出一只(另一只死亡)。虽然中华民国的海关工作人员曾愤怒拦住了她,禁止她带熊猫出境。但在美国方面的施压下,中华民国又不出意外的认了怂:露丝只交了两美元罚款,就得意洋洋将熊猫带走,这只熊猫在年圣诞节抵达美国,然后被芝加哥布鲁德菲尔克动物园高价买下,一年半后受尽虐待而死。
这桩闹剧,也是“活熊猫”第一次抵达美国。虽然方法很下作,但在美国媒体的炒作包装下,偷猎熊猫的露丝,有了“熊猫夫人”的美名,可耻的偷猎者摇身一变成了“爱心女神”,其回忆录也在美国畅销一时。不少“美国精英”也奋笔疾书,大肆美化露丝的偷猎行径。这其中就包括某位在中国“鸡汤杂志”里多次感动国人的“美国残疾女作家”。她也同样给露丝唱赞歌,并且获得了回报——获准摸一摸熊猫。
只看这个闹剧,大概你就明白,我们常说的“西方媒体双标”,到底是咋回事。
虽然这桩活剧,终于引起了当时国民政府的警觉,并在年颁布禁令,严禁外国人在中国捕猎熊猫。年的中美“熊猫外交”,也让国民政府风光了一把。但外国偷猎者们的贪欲,也被极大刺激起来。
特别是在年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各路外国偷猎者更是钻了空子,吸取露丝的“宝贵经验”,朝着中国大熊猫继续下手了:单是年到年,美国人就从中国偷猎了9只活熊猫。特别要说明的是,“偷猎活熊猫”指的是在这些偷猎行动里,幸运活下来的熊猫,还有至少一多半的熊猫,都会死于偷猎中。比如同样抗战时期,英国人丹尼斯偷猎了12只熊猫,其中六只死亡,剩下六只运回英国,这还算“存活率”高的。
单看这个比例就知道,在惨烈的抗战时期,又有多少熊猫,死于外国偷猎者的盗捕杀戮中。
至于重庆国民政府的“禁令”?基本就是一纸空文。甚至比起偷猎团伙的盗捕来,英国人甚至通过外交途径,在取得国民政府同意后组成人的探险队,大肆进入四川山区捕捉熊猫。国民政府的官员呢?基本只是看着“友邦”横行……
实事求是说,只看抗战时期的这些活剧,你几乎很难想象,年中国的野外大熊猫数量已经达到只。如果不是蒋家王朝在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里迅速垮台,中国的国宝大熊猫,恐怕早已被“外国友人”盗猎得精光。
何为弱国无外交?国家倘若又弱又没骨头,就算家里有熊猫,也是保不住啊。
参考资料:《大熊猫面世记》《新旧社会:掀起不同熊猫热》《中国大熊猫发展史新探》
作者: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