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映秀花开,春潮涌动,万象更新。浓郁藏羌风情的建筑,招展的五星红旗、悬挂的大红灯笼、飘香的腊肉香肠,让村里充满了年味……3月5日下午,四川汶川县映秀镇,博爱新村饭店内,客人一拨连着一拨,54岁的杨云刚连看到孙儿调皮地伏在桌上,都是小跑着上前去牵起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和杨云刚等村民一起炸酥肉、磨豆花、打酥油茶。对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十年前,杨云刚一家五口人,十年后,他家儿女结婚生子,一家人增为十一人。这些,都是杨云刚的未来和希望,他说,我们的现在,就是映秀镇和大家的生活,除了未来、希望,更多的是“幸福”、“带劲”!
▲博爱新村饭店老板杨云刚和家人
博爱新村饭店老板杨云刚
饭店取名“博爱”为感恩豆花、酥肉成招牌菜
当年映秀镇道路抢通现场,如今已建成都汶高速。
一条高速,也仿佛成了时空隧道,隧道那头,思绪万千:十年前,地震猝不及防地袭击四川,映秀满目疮痍;而在隧道这头,是十年后的今天,映秀早已涅槃重生,焕然一新。
3月5日,一场春雨后,山间云雾缭绕,映秀镇天清气朗,一片安详。在这个富有浓郁藏羌风情的特色小镇上,街头巷尾、餐馆民房插满国旗,在湛蓝的天空下格外鲜红。
映秀,已经从沉重的创伤中变成了一座美丽新镇。镇上的东莞大道两旁,分布着大量的餐馆、旅社、商铺,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来往的人们,旅游已然成为映秀的主要产业。
饭店生意很好
在博爱新村饭店门口,一张大红纸上,写着春节期间的新菜单,两道特色菜引人注目——“幸福酥肉”、“带劲豆花”。
为什么取名“博爱”?杨云刚这样解释,灾后重建中,从住房到发展旅游业,都是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实现的,恩情不能忘。
春节以来,“带劲豆花”和“幸福酥肉”成为饭店最火爆的招牌菜。不少游客从陕西、云南慕名而来,排着队点名要吃这两道招牌菜,还要与夫妇俩合影留念;
店里平日里根本不用请小工,今年春节过后,店里的生意更火了,外出务工的儿女回家了,当厨师的女婿回家了,店里还请了一个厨师,即便这样,每天依旧像流水席一样,全家上阵都忙不赢,一家人常常要忙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吃上午饭。
当然,累并快乐着。映秀镇党委书记蔡代敏说,映秀场镇有上百家饭店、客栈、商铺,不少店主都表示“生意很好”。
▲博爱新村饭店
生活蒸蒸日上
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城南部,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的门户,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路。
地震前,杨云刚和儿子杨川跑运输,两个女儿在外打工,妻子在映秀小学校伙食团当厨师。地震之后,杨云刚和乡亲们先是到都江堰等地临时安置。以后怎么办?杨云刚说,全没了方向。
年,也是在农历春节前夕,由广东东莞援建的新居在东莞大道两侧建成,杨云刚和乡亲们搬回了映秀,住进了重建的三层小楼里。第一次看到新房时,杨云刚觉得很不真实:“房子大了一倍多,就像城里的精装房一样,拎包入住。”
更惊喜的,是房前屋后的环境,鲜花拥簇,让杨云刚的女儿杨琴觉得自豪:新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家乡比城里都美,比地震前还美。
“我们这里成为旅游小镇,来的人多了,做饭店生意自然能成。”一番商量后,年,用一楼门店改造的博爱新村饭店开业,主要经营映秀农家特色菜品。
正如杨云刚所预料到的,六年来,饭店的生意蒸蒸日上,每年都有超过十五万元的收入,女儿、儿子相继成家,家里面的五口人也变成了十一口人。
获评全国文明村镇
一幢幢漂亮建筑,一张张幸福的脸庞,如今,这样的生活融入了映秀人家的寻常烟火。
杨云刚说,十年前的地震,有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的帮助,大家如今向前的动力十足。
房子变好了,家里人变多了,生意变好了,收入变多了,让杨云刚全家都觉得,这些变化,如同春风拂面,在悄然间情润心田。
年,映秀镇接待游客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11月,映秀镇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杨云刚说,下一步,家里打算将楼上房屋改装出来做包间,店里还要再请几个人帮忙,将生意做得更带劲。
说这话时,杨云刚站在店门口,声音洪亮,他身后的门口,是春节期间镇上的文化名人王程为他们撰写的春联。上联:不忘初心,汶川正崛起,恩如玉液千家醉;下联:常怀使命,映秀欲腾飞,爱似春风万物苏。横批:感恩祖国。
▲蒋维明正在煮茶
茶祥子老板蒋维明
“一带一路,为我的茶创造了走向国际舞台的机会”
门口对面的大山上,茶树已冒芽,还有半个月,汶川的春茶就要采摘了。映秀镇“茶祥子”制茶坊内,蒋维明觉得,要是一天有48小时就好了,就可以做更多的事了。
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走进了蒋维明经营的“茶祥子”制茶坊,察看传统黑茶制茶工序,体验酥油茶制作流程。听说店里的茶远销“一带一路”沿线,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他们精益求精、创造名牌,为“一带一路”建设多作贡献。
举家前往映秀
复原茶马古道上的西路边茶
蒋维明说,“总书记的勉励给了我们巨大信心,我想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这上面。”蒋维明介绍,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了汶川茶业的发展,震后,汶川县政府决定依托当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结合茶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悠久厚重的茶马古道文化,立足于茶产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发展、将茶叶制作技艺打造成为南部漩映地区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成为当地农民扩大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年,从事藏茶研究生产多年的制茶艺人蒋维明,举家从雅安来到映秀,入驻映秀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文化创意园。复原茶马古道上的西路边茶,成了他的梦想。
六年来,在各方不断努力下,西路边茶传统手工制茶技艺成为非遗项目,“茶祥子”在映秀东村非物质文化创意园建立了平方米西路边茶传统手工制茶坊,提供西路边茶展示机会,举办西路边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活动,调整了传承、保护西路边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相关制作思想和标准。
蒋维明说,总书记关心茶叶质量安全,以及茶产业对周边老百姓的致富带动作用。当得知这里的茶叶原料很多是周边老百姓采集,每年能带动多户当地群众增收多万元时,总书记连连点头。听说茶祥子参加了“沿海上丝路,讲中国故事”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还详细询问映秀茶出访了哪些国家和地区。这让蒋维明感动万分:“是总书记倡议的‘一带一路’,为我们民族地区的茶创造了走向国际舞台的机会。”
拟定五年计划
走传承与时代结合的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让蒋维明加快了五年规划的拟定:建立教育培训基地,纳入农民工培训体系,使更多人传承非遗文化;重新确立西路边茶市场渠道模式;健全完善稳定可靠的西路边茶原材料基地;设立西路边茶非遗论坛,以汶川为中心,联结相关地区和产地,提升西路边茶影响力和市场经济效益,走出一条传承与时代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就在蒋维明为开拓黑茶市场而努力时,映秀人也在积极谋划映秀茶的发展。节后一上班,映秀镇党委政府随即启动一项工作:筹划古茶树的分类普查和保护。
“总书记很关心茶产业对周边老百姓的致富带动作用,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才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蒋维明说,经过6年发展,现在当地百姓参与茶产业的积极性很高,“我们要想办法,让整个茶产业链能量更大,从管护采,到深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带动更多人致富。”
对作为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路边茶在映秀的复原,小镇文化名人王程十分清楚。
“以前是窝窝茶,与各种野生植物混生,叫荒荒茶。”王程说,随着传统制作工艺的回归,映秀茶逐渐找到了市场,对群众增收致富带动作用显著,“以前1元多的收购价现在涨到了6元,以前两三元的现在也达到10元左右,这就是做精的效益。”
王程期盼着进一步精益求精,丰富映秀茶的文化内涵,“映秀茶是来自大熊猫故乡的茶,要抓住机遇更好地走向‘一带一路’,力争跑得再快点。”
▲映秀新貌
/特色产业/
“汶川三宝”年产值五亿成老百姓致富果
如今的汶川,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余公里,可通过都汶高速直接抵达。主要支柱产业为以康养游为代表的旅游业、以甜樱桃为代表的特色水果种植业、以水电为代表的绿色生态工业。
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说,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次到汶川来,全县人民都感受到了党中央莫大的鼓舞和关心。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汶川灾后重建产业发展情况时,他特别重点介绍了“汶川三宝”。张通荣说,“汶川三宝”指甜樱桃、脆李子和香杏子,去年一年“汶川三宝”产值就达到5亿左右,这一块的收入支撑了全县老百姓70%左右的收入。
张通荣说,下一步,我们就是要把总书记对我们的这份关怀转化成整个汶川的感恩之情,把映秀镇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速汶川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康养经济布局落实落地;更加注重脱贫攻坚质量;把“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总体思路贯彻好、执行好、落实好,在年实施以下战役:围绕小康汶川建设,打好脱贫攻坚决胜战;围绕县域经济质量提升,打好转型发展效益战;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打好民生“七难”持久战;围绕全民健康共建共享,打好“健康中国汶川实验地”建设立体战;围绕文化繁荣兴盛,打好宣传文化舆论战;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城乡融合发展大会战;围绕和谐稳定,打好社会治理创新战。
记者手记
昔日废墟变田园
一座劫后余生的小镇,带给世界关于生命与生活的启示。
地震后,有人曾断言,汶川灾区恢复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20年以上。在广东省倾情援建下,广大援建工作者和汶川人民用超常的思维、超常的举措、超常的付出,实现了汶川的超常发展。
早在年6月8日,国务院就颁布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一部法规因一场灾害而立,开中国立法史和救灾史上的先河,标志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一开始就纳入了科学重建、依法重建的轨道。广东援建者和汶川人民,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大力推进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生态重建和文化重建。
汶川灾后重建,落实了在重建中整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城镇建设的精神,体现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了民族建筑文化和品位。
借助灾后重建契机,汶川把“原地起立”的原则性、普遍性、规定性与“发展起跳”的灵活性、特色性、规律性结合起来,坚持“以文为魂、农旅统筹、一三互动、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促进灾区变景区,促进田园变公园,促进家园变花园,促进产品变商品,呈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比翼齐飞的良好局面。
如今,我们欣然看到昔日废墟成为田园,牧牛重新徜徉乡间;崭新楼舍平地拔起,错落小院洋溢笑脸;校园里书声琅琅,硬件软件城乡比肩,区域经济元气复苏,城乡淤塞血脉通畅。
群山壁立,岷江奔流。
成都商报记者蒋麟
摄影记者刘海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