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论坛

首页 » 常识 » 种类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丨海南长臂猿从濒临灭
TUhjnbcbe - 2024/12/31 9:12:00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比较好 http://www.znlvye.com/

↑海南长臂猿图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提供

红星新闻记者丨宋昕泽罗梦婕摄影记者丨王红强发自海南昌江

责编丨邓旆光编辑丨彭疆

8月3日4时30分,天上的银河仍依稀可见时,海南省白沙县苗村一户人家的灯亮了起来。今年52岁的李文永扒拉几口前一天剩下的冷稀饭,背上包、骑上摩托车,向山上驶去。

↑白沙县青松乡苗村的清晨宋昕泽摄恰逢割胶季,这么早起床的村民其实不止李文永一人。橡胶树前,村民们戴着头灯,在一棵树上划上几刀,再到下一棵树。夜晚气温低,胶水不易凝结,可以顺畅地流到绑在树上的碗里。到了白天,胶水会自行凝固,村民再将碗收走。卖胶,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李文永的摩托车并未在自家橡胶地前停留,而是转向一条泥巴路。这条路中间有浅沟,那是摩托车常年行驶留下的车辙。随着海拔升高,道路逐渐收窄,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两旁的植被也从橡胶、槟榔变成了大果榕、黄葛榕等海南长臂猿爱吃的浆果类植物。10多分钟后,在一处较宽敞的平台,李文永停下摩托。上面,是陡峭的山坡,摩托车上不去,只能摸黑步行。这是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李文永一天工作的开始,每个月至少有15个清晨,他是这样度过的。

01

从7至9只到如今的36只世界上唯一保持缓慢增长的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极度濒危,目前仅有5群36只,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在年第19届“国际灵长类大会”上,海南长臂猿被确定为世界极度濒危灵长类第一位。据IUCN专家判断,在全球20种长臂猿中,海南长臂猿是唯一能保持种群缓慢增长的物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王红强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南长臂猿曾广泛分布于海南屯昌县以南的12个市县,数量超过只。随着人口增长、森工采伐和人为猎杀,到20世纪70年代末,仅存于霸王岭林区内,剩2群7至9只。

↑海南长臂猿图由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提供

当时,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振河发现后,建议霸王岭林业局保护长臂猿。霸王岭林业局于年建立起面积约21.39平方公里的霸王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宣布停止砍伐森林;年提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至66.26平方公里,同年海南长臂猿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到年,保护面积再次扩大至.80平方公里。

年,环保机构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也参与到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当中。他们和保护区合作成立了海南长臂猿监测队,从护林员中挑选精兵进行培训,打击盗猎。年,他们招聘了几名黎族、苗族村民,成立了另一支社区监测队,李文永正是其中的一员。

海南长臂猿的数量也与这些保护措施形成呼应:年,调查发现海南长臂猿数量为13只;到年,海南长臂猿数量增长至3群23只;年年底的一次监测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增长至4群30只。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宣教科普科科长齐旭明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成立保护区开始,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特别是国家公园正式建立以来,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速度比以往更快,当然可能是由于前期工作的积累,这种增加的势头让我们非常欣喜。”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的增长是基于自然的,与大熊猫、朱鹮、美国加州秃鹰等依靠人工繁殖不同。“这种基于自然的保护方式,应该说还是行之有效的。”齐旭明介绍,年海南长臂猿个体数量或将达到60-70只,实现种群翻番。

02

海南长臂猿的夫妻关系:一雄一雌还是一雄两雌?

海南长臂猿一生都在树上,几乎不下地,想要追寻它颇有难度。好在每天清晨,它们都会鸣叫,听声寻猿成为监测队员寻找它们最好的办法。

“每天早上6点左右,雄猿会先鸣叫四五分钟。”李文永介绍,海南长臂猿睡觉比较分散,雄猿会每天“叫集合”。随后,雌猿和幼猿来到雄猿身边,猿群开始“合唱”。“合唱”一两分钟后,雄猿又开始领头鸣叫,然后再“合唱”。循环往复,一共三四次。

鸣叫完之后,雄猿会带着猿群一边移动,一边找浆果吃。肖蒲桃、大果榕、野荔枝等,都是海南长臂猿喜欢吃的果子。

这时,监测队员也要跟着猿群移动。他们经常要抬头看海南长臂猿的同时,脚下不停地移动。胶底鞋,李文永他们两个月就要穿坏一双,“下雨天坏得快。”走一段路,李文永就会撩起裤腿,看看腿上有没有蚂蟥。在热带雨林中,蛇虫很多,但这对监测队员来说算不上困难,“遇见蛇的话就慢慢走,等它过了我们再走,有时候蛇不走了,就绕一下,我们懂蛇。”

↑李文永在寻找海南长臂猿踪迹王红强摄

监测队员在山上一待就是大半天,饿了就吃点背包里的干粮,下雨了就披上雨衣等一会。要等下午5点多,海南长臂猿睡觉了,他们再离开。冬天时,长臂猿睡得早,下午2点多他们就可以回家。

由于常年在雨林潮湿的环境中奔波,李文永患上了风湿,左臂疼痛使得他无法像往常一样用相机拍出稳定的画面。

说起拍摄海南长臂猿,李文永堪称专家,不仅同事夸赞他的照片在监测员中最好,就连专业摄影记者也认为他“拍得很稳”。而且,李文永使用的不是专业微单相机,仅仅是一个长焦相机。“我自己想办法看怎样能拍得好看一点,能抓得稳就行。”说起这个,李文永不好意思地笑了。

李文永和另一名队员负责监测的C群有7只海南长臂猿,其中有两只雄猿、两只雌猿、一只六七岁的幼猿、两只4岁左右的幼猿。他感觉和C群像是朋友。最近,雄猿会主动到三四米处盯着李文永看,对一些生面孔,长臂猿则不会靠这么近。

去年退休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工作人员陈庆介绍,海南长臂猿8岁性成熟后,就会被猿群赶出去,“它就追赶它,在树上面转来转去,不像猴子那样激烈打斗,咬啊抓啊,转来转去把它(另一只)赶走。”被赶出来的海南长臂猿,需要找到别的猿群或者和其他海南长臂猿组成新的猿群,否则就会成为独猿。

一般来说,海南长臂猿群为一雄两雌的搭配。李文永说,C群之前也是一雄两雌。年左右,一只年轻些的雄猿从A群跑来,C群变成两雄两雌。C群原本的雄猿也会赶这只年轻一些的雄猿走,但并未成功。李文永觉得海南长臂猿的夫妻关系有些像人类,在一起玩耍,在一起吃果,“你抱我,我抱你。”

“据观察,C群的两只雄猿都有繁殖机会,这是很少见的。”海南大学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恢复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林学院刘辉博士表示,海南长臂猿的社群结构尚存争议,“全世界大多数长臂猿都是一雄一雌的婚配结构,刚形成的海南长臂猿E群也是一雄一雌。但经过这么多年的观测,发现海南长臂猿一雄两雌的比例比较高。”

刘辉认为,一雄两雌可能是极端特殊情况下的社群结构,与种群数量较少、性别不平衡有关。但到底怎样,还有待继续研究,“数量太少了,只有5群都不能满足统计学的要求,所以没办法下定论。”

齐旭明介绍,海南长臂猿一般两年一胎。在此期间,雌猿会将幼猿抱在怀里哺育,不会再生产。这样一来,一雄两雌的家庭结构就提高了种群增长的速度。

03

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与伞护种还是人类的近亲

“海南长臂猿为何会在海南国家公园建设中脱颖而出?”齐旭明认为,这与它是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伞护种有关。旗舰物种是从宣传角度来讲,像大熊猫这样能够吸引公众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丨海南长臂猿从濒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