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我受贾村镇邀请,撰写有关“贾村教育40年”的纪实书稿,历时两年,采访数百人,几易其稿,完成后打印数册,征求有关意见。因故一直未能印行。现将书稿在网上连载,广泛听取贾村各界人士意见,待再次修改后寻求付梓。需要说明的是,因采访困难,资料严重不足,可能写得很不到位,错漏之处很多,敬请各位朋友,特别是贾村籍的乡党多多批评指正,以使书稿更臻完善,并求得一个好的归宿。衷心感谢!
第1章宝鸡有个令人神往的贾村塬
八百里秦川西到头是宝鸡市。宝鸡市区北面有座黄土莽塬,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贾村塬。
贾村塬最早叫大虫岭。大虫,是民间对天下第一猛兽老虎的俗称,可见古时这里植被丰富,林木繁茂,野生动物众多。周时,因在当时政治文化中心周原(岐山)雍城(凤翔)平原以西,故称“西平原”。秦时,在今宝鸡市区设置陈仓县。史载,县址原在今宝鸡市行政中心的戴家湾,后移至西10千米的老城区西关。贾村籍著名军旅作家容育民先生却告诉我,据他考证最早的陈仓县城就在贾村塬上,具体位置在今贾村镇南几公里的白石沟,那时的贾村塬也叫“陈仓原”。他呕心沥血数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陈仓原》,就是讲述古时贾村原上风云激荡的传奇故事,正在筹资建设堪比《红楼梦》贾、宁二府的”容、贾”大院,准备拍摄以小说改编的40集长篇电视连续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古时,贾村塬是当时宝鸡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可看出那时的“贾村原”“西平原”的“原”字是不带偏旁“土”的“原”。
“原”,本是会意字。金文中的”原”字像泉水从石头下流出。籀文写作“厵”,也是会意字,由表示众多的泉水的“灥(xún)”和表示山石之崖的“厂(hǎn)”会意而成,合起来表示众多的泉水从山岩中流出。篆文写作“厡”,由“厂”和“泉”会意。原的本意是指水流的起始处。后用“源”表此意。由水源引申指“开始的”“最初的”意思。又表示“原来”“本来”。原还表示“谅解”“宽容”。至于表示“宽广平坦之处”的“平原”,那便是“假借”而来的意思了。
据文字学家考证,以《康熙字典》为据,清代以前没有“塬”这个字。“塬”是现代科学发展后,后世人为研究地质学创造的一个专有名词,可许多文人却为了显示自己才华的与众不同,自作主张,将一些“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的地貌”表述成了“塬”字。这实在是一种自作聪明、目光不够远大的“创造”,然但凡大心胸的人并不做这样的“牵强附会”。如,大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的“原”,并未带“一把土”。本书写作时,笔者也曾考虑将“塬”的一把土“铲”掉,复古为本来面目的“原”,但考虑到地名法的一些规定和习惯的影响,还是“入乡随俗”,称作“贾村塬”吧。
我时常在想,贾村塬名人荟萃,为什么就没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将“原野”弄得开阔些呢?
明清时,贾村塬出了个大人物,一代明相党崇雅,他为家乡留有一幅“龙川雄镇”的墨宝,后人便演义了一个极富传奇的故事。大清一代明君康熙西巡,到此看望伯父党崇雅,眼观“龙川雄镇”几个字大为不悦,生气地说:“朕本为龙,此龙何来?”党崇雅随机应变,道:“君为真龙,此乃假龙尔”。康熙道:“原来是个假村!”那时奉行“君王口中无戏言”,遂更名“假村”,后世取其谐音唤作“贾村”。不过“贾村没有姓贾的”,也是贾村一怪。
贾村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有个贾村籍老文人告诉我,贾村塬的人是明代从山西大槐树下迁过来的。山西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有个村子曰“贾村”,西侧就是名闻全国的元末明初大移民出发地——广济寺大槐树,当时官府在此设点集中办理移民事宜。他怀疑贾村塬上的人就是从那儿迁来的,为表达怀念家乡情绪,来到宝鸡后就把居住的这个村子叫作“贾村”了。他的理由是,全国叫贾村的地方不少,如河北石家庄就有个地方叫贾村,可能也都是这样形成的。他说的也许不无道理,但却鲜见文字记载,留待好古君子研讨吧。
现在,也有人把贾村塬叫“蟠龙塬”,原因是贾村镇南面有个“蟠龙镇”,原属宝鸡县(陈仓区)管辖,年划归宝鸡市金台区,设置了“蟠龙新区”,发展很快,又距市区最近,许多人便习惯叫“蟠龙塬”。其实在古时贾村也叫过“龙原”。中国人好吉祥,“龙”是中国最大吉祥物,人们便演义这条横亘宝鸡市城区北面的黄土莽岭,是一条屈曲、环绕、盘伏着的巨龙,“龙头”就是今天的蟠龙山村,“龙心”即塬中的“龙新村”,“龙尾”即今“龙尾村”。有心人还做过更为详细的考证,说站在渭河南面的秦岭山上,远瞧贾村塬,还真是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
人都生活在“向往”中。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贾村塬是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是贾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无可厚非。
不过,贾村镇人还是喜欢叫“贾村塬”,他们往往对“蟠龙”称谓不屑,不时说“贾村姓贾不姓蟠”。贾村人率真,不要说一个庞大的区域地名之争,就是前几年政府行政村合并,两三个行政村、十几个自然村合在一起,许多地方为保留自己的村名,发生了巨大争执,听说还有些村为此事上访,打起了“民告官”的官司。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家乡情结,贾村人这份情结似乎更加浓厚,更加真诚。
其实贾村塬面积并不大,东西仅8.3千米,南北22.6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四面临水。北依六盘山余脉千阳岭,南屏中华母亲河重要支流渭水,东隔千河与凤翔古塬相望,西依金陵河,与金陵塬相对,有“贾村塬像条船,四面八方水围严”之说,是一块由几条河流冲积而成的、独立的黄土台塬。
有人说,贾村塬的地势是宝鸡市地形的“浓缩板”,境内有塬,有山,马迹山、黄梅山、清凉山等,有千河水,有金河川。土地较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山上能植树,塬上能种庄稼,夏秋收两料,能种果树,川道还能养鱼、养虾,种植瓜果、水稻。境内还有一宝,冯家山水库,蓄积了几十亿立方米的碧波绿水,是宝鸡市民的“大水缸”,百万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的水源地。千河川还建有养鱼养虾场,出产的“中华鲟鱼”有“水中大熊猫”之称,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远近闻名,极大地丰富了宝鸡人的餐桌。
贾村的行政区划,分分合合,名称也多有变更。新中国成立初期称“西平管区”,区政府设在杜家凹村,下有“马迹”“贾村”“蟠龙”等乡,后称公社,有“贾村”“桥镇”“蟠龙”公社。年蟠龙划出,年桥镇与贾村合并,称“贾村镇”,文革中还曾更名“红旗公社”。灵龙、陵厚等地也曾单设过乡级组织,但都时间不是很长。
贾村镇村舍密集,人口众多,有大村36家,小寨72处,正暗合了星相家所言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数量,也正对应了梁山好汉单8将的数目,故此,贾村塬上能人多,干大事的多,成龙成凤的多,也就不足为怪。
今日之贾村镇,按官方统计,现辖东坡、广福、贾村、上官、扶托、杜家凹、文酒、龙新、陵一、陵二、灵龙、桥镇、新华、马冢、井边头、龙尾、北湾、花园、簸箕庄、郑家山、咀头等21个村委会,个村民小组,户,人。有耕地面积亩,距宝鸡市中心12.5千米。是西府大地人口最为稠密、自然、地理条件最为优越的地方之一。
贾村镇历史悠久,境内古迹众多,历史积淀深厚,史载自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活动。
巍峨高大、雄立西域的六盘山余支从宝鸡市西北千陇一带悄然入境,绵延数十公里,雄横贾村塬的东西北部,贾村人称西边的大山为“吴山”,东边的称“马迹山”“黄梅山”,都是古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的著名山脉。
相传,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的母亲女登,就曾在这一带活动,教民种桑养蚕织麻,解决先民穿衣蔽体。山北的千阳人,至今还保留种桑养蚕,善于剥茧抽丝绣花的习俗。女登死后就葬于桥镇的白荆山,民间尊其为“老母”“圣母”,至今还建有炎帝祠、炎母殿等众多庙宇,纪念中华人文始祖和这位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勤劳的母亲。在男权社会盛行的中国,能给女性真人建庙立祠,且保存了几千年习俗,实在很不多见。
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此活动更加频繁。多次文物普查表明,贾村塬以商周至秦汉的文化遗存为多,而又以商末周初和春秋两个时期最为突出。以贾村、桥镇为中心的塬区中央以及南塬坡下的斗鸡台(戴家湾)、东塬边的扶托和上官、西塬坡下的金河村石桥一带,都曾出土过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这就十分明确人们,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贾村塬文化相当发达。经挖掘,发现了贾村、上官、桥镇和塬下的戴家湾、秦家滩、南湾等众多省级文保单位遗址。著名的贾村墓葬群,地处贾村东塬边,东西长50余米,南北宽百余米,系西周和春秋时期重要墓葬群,是研究周代生活、葬俗、历史的重要遗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修农田、平整土地时,在上官、扶托等村,出土了罕见的夨(音同“仄”,zè)王簋(读作“诡”Guǐ)、夨膡盨(音zeyingxu)等青铜器,经考古家、史学家研究,中国历史上扑朔迷离的古夨国就在这里。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太伯礼让王位“奔吴”的历史事件,就发生于此。“太伯奔吴”,开始就是从岐山奔到贾村塬上,在这儿生活一段时间,尔后才奔向江苏吴地的。至今在贾村塬上的新华、吴家沟等地还建有“吴爷庙”,后人干脆将西面的山脉,取名“吴山”,用以纪念这位古代的先贤君子。
伟大的秦朝的先祖,曾在此养马、屯兵。境内有秦穆公在此避暑、练兵、周赧王斩断山脉等传说。马迹山主峰黄梅山、万寿山至今还保留秦穆公的阅兵台、一杆旗、圣旨沟、跑马岭及埋葬秦穆公战马的“马冢”等遗迹。
相传,汉刘秀被杀了生父汉平帝的外公王莽追赶,落难贾村塬,紧急中躲避进一石洞,可饥肠辘辘,情急中随从军士从当地群众讨来些麦粒让他吞食。刘秀却将这些麦粒种进泥土,要收获更多麦子让手下都能吃饱饭。有人说:麦子要一年一收,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刘秀却道:如果天要亡我,我纵然吃了麦子也无用,如果天意我有江山,就会“早种晚收”。“君王口中无戏言。”谁料奇迹真的发生,那麦子刚刚种下便出土生长,到了傍晚果然结出了丰硕的新麦,刘秀和将士欢奔雀跃,便天天“早种晚收”,救急了刘秀一杆人等的性命……
石洞当地人称“刘秀洞”,至今还在。我也亲临黄梅山,亲眼目睹了那片“神奇的土地”。说来,那块地可真怪,四周林繁木茂,荒草齐腰,唯那块地却光光秃秃,寸草不生。贾村一个老教师告诉我,“文革”时期,学校搞“勤工俭学”,他看见那片地很平整,便带领学生开垦,结果却没能长出庄稼。当地老百姓告诉他,这地皇帝将人老几辈的粮食都收了,还怎么能种出庄稼?
年9月,南湾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处重要的古代建筑群,经考古专家对残留廊道、便道、夯墙、瓦当、板瓦、筒瓦、排水管等件陶制文物考评、判定,此处系秦汉时期重要的祭祀遗址,残留瓦片源自“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多年。其中有片泥质红陶篮纹筒瓦,残长26厘米,直径12厘米,壁厚1.2厘米,历经数千年,还保存完好。
瓦,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建筑材料,用以覆盖屋顶,遮风挡雨。专家们从甲骨文字型中推断,中华始祖用瓦历史约多年,但却一直尚未有实物陶瓦的遗存,建筑专家便推断,瓦可能是一种木制品,已腐烂,或铜制品,尚未被今人识别。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市岐山县的凤雏村西周早期遗址挖掘中,发现少量遗存,才得知了“古瓦”的真面目。这次“南湾瓦”的发现,将史载的我国用瓦历史至少提前了0多年,消息传出,文物专家惊叹为“华夏第一瓦”,名噪环宇。
贾村塬上塬下遍地是宝。塬南的戴家湾,考古专家发现了大量仰韶、龙山、先周文化及西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以至三国、隋、唐等历史遗存。考古专家研究证明,人类在此活动达万年以上,而且自古是一处殡葬的风水宝地,据太史公《史记》记载,秦文公、秦宪公等春秋骁雄、秦国始祖的诸侯墓葬群就在这里。
在贾村塬出土的众多青铜器文物中,有件稀世珍宝,为全球瞩目,世人仰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何尊”。
何尊是西周时的一件青铜器,因制作者姓“何”,形似酒尊,考古学家称其为“何尊”。何尊内壁底部有个字的铭文,不仅真实记载了周初营建洛邑的史实,解决了西周历史研究中的重大疑案,而且尊上首次出现了我们伟大祖国名字“中国”一词,被世人称为稀世珍宝。
现在网络、媒体一致的说法,何尊年出土于贾村镇贾村村村民陈堆家的后院,年其兄陈湖当作废铜卖给某收购门市部,市文物专家慧眼识珠,赎回收进市博物馆收藏,最初因其上有“饕餮花纹”,称“饕餮纹青铜尊”。年进京展览时,上海博物院马承源(一说故宫博物院唐兰)发现了底部铭文,弄清了作器人姓“何”,这才取名“何尊”,确定为国宝。
但我在贾村塬采风的日子,却听到另外一种说法,说“何尊”真正出土地不在贾村村,而在贾村镇的上官村。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上官村村民何彦老汉是生产队的饲养员,在村南土场挖土垫牛圈时,常常就有一些铁疙瘩的青铜器挖出,何尊就是他挖出的其中一件。那时人们没有文物意识,又忌讳是死人用过的东西,何尊挖出后他拿回家,胡乱扔在自家院子角落。过了几年,家中盖房,儿子何志祥的妻弟、贾村村人陈堆前来帮忙,陈堆是个医生,见多识广,看到这个铁疙瘩很是喜爱,便顺手拿走了。上官村人这样说的理由是,他们村有经过国家文物单位鉴定的周秦古墓遗址,过去叫“上官遗址”,年省政府变更为“贾村遗址”,“省级文保单位”的石牌就立在他们村的路边,曾出土过许多青铜器,而贾村村则没这个条件,也从来没出土过文物。他们还说,上官村有姓何的,而贾村村没有,何尊就是他们老祖宗用过的东西。
关于这一说法,我曾与上官村党支部书记罗永刚、副书记何忠平、上官村人士、原宝鸡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市招商局纪检组长孙广忠等详谈过,他们都说这个说法是真实的,我想找到有关人员证实一下,但他们却告诉我何家父子均已去世。农村人过去对这些事不大关心,直到近年何尊被热炒后,何志祥老人才对儿子们说:何尊是你爷从队里土场挖出的,被你舅拿走的,咋能说成是贾村出土的?上官村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只是一直没人认真考究罢了。
这倒是个“石破天惊”的说法!
前不久,我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一期节目叫“国宝之迷”,厦门大学教授傅小凡专门讲述“何尊的来历”,就对何尊出土于贾村村的说法提出质疑,其中也提到了上官村有古墓葬和青铜器出土,但却话锋一转,却说经文物专家与“斗鸡台盗宝案”中文物类比,大胆推测,何尊第一出土地为“斗鸡台(戴家湾)”,是被贾村“挖宝群众私下藏匿或转移”的。
既然文物专家可以类比、“蠡测”,上官村的说法就不能不引起有关专家注意。再说,上官村上世纪确实不断有高等级文物出土,而且距贾村村很近,只有1.5公里的路程,一件地下挖出的铁疙瘩,娃他舅喜爱,拿了去也无可厚非。
我在网上也查到一些蛛丝马迹。宝鸡市浮生偷闲《文物故事:国宝“何尊”的出土以及它的谜团》一文说,“年,这个塬区的上官村出土了夨王簋等4件重要青铜器,年又发现了青铜器‘夨王簋盖’。”宝鸡市博物馆王光永先生在《宝鸡县贾村塬发现矢王簋盖等青铜器》一文中说,“年5月16日,陕西省宝鸡县(今陈仓区)贾村塬上官村生产队农民交给宝鸡市博物馆三件铜器,据告是在该队饲养室后边取土时发现的。”王专家文章中提到的这个农民,是不是何家父或子不得而知,但至少证明了群众传言的可信性。
何尊是国宝,身上谜团太多,需要更多的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