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9日13时48分,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永远停止了心跳。
国宝逆袭史
1.混世魔王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a,英文称号:Giant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独一的哺乳动物。原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海拔-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同时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生存至今,还是那副憨态可掬的“熊样”。
2.被博物学家发现
据动物奇异志《山海经》:“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豹或作虎。”,吃蛇像吃辣条,还能吸铁的“猛豹”,按照《中国古代动物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大熊猫啦,这可能是中国对熊猫最早的文字记载。
年3月,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四川一猎户家中,发现了一张从未见过、黑白分明的毛皮。主人告诉他,当地人叫这种动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温顺,一般不伤人。在重重历险之后,戴维德终于捕到一只“竹熊”,取名“黑白熊”。还未运到巴黎,在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维德只好将其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3.在科学界引发争议
动物学家意见不是很统一,对这个新物种的命名展开争斗。这场争论持续了十几年,熊猫的名声也越来越响。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类似的猫熊,便正式给定名为“大猫熊”。
4.被赏金猎人“通缉”
科学界的争论,让人们对熊猫越发好奇,赏金猎人闻着钱味就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险家、游猎家和博物馆标本采集者,来到中国偷猎这种奇兽。其中包括美国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中国人对大熊猫的了解几乎为零,猎人可以任意捕猎这种“熊”,政府也没有任何保护法规和措施。
5.被博物馆渴望
年,第一只被外国人捕杀的大熊猫运回了美国博物馆,这引起了轩然大波。华盛顿、纽约、匹兹堡等大城市,每一家现代博物馆都想得到。从年到年,仅美国就从中国弄走了9只大熊猫。
人们很快发现,比起熊猫标本,活的熊猫经济价值更大。芝加哥的一家动物园不惜重金,买下了从中国偷出来的第一只活体大熊猫苏琳。苏琳公开亮相,引来各媒体争相报道,民众挤爆动物园,动物园一星期的门票收入就收回了成本。
年12月,英国人又通过外交途径,组织了一支多人的队伍,到汶川大搜捕,捕获到一只大熊猫送到英国。
6.被当成外交礼物
熊猫在国外受到如此追捧。年,老蒋顺水推舟,赠送了一对熊猫给纽约动物学会。新中国成立后,熊猫更成了中国在外交场合中的润滑剂。前苏联、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收到过熊猫礼物。
7.媒体提高曝光度
年,动物商人德默尔,用好几只非洲动物和北京的动物园交换了熊猫“姬姬”。因为恰逢冷战,姬姬没能被带回美国,从此开始了环球旅行。德默尔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让姬姬出名的机会,他录视频、拍照片,还专门制作了一期电视节目,短短几年时间,姬姬就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
8.受到名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