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子开花
上世纪80年代四川山林里成片的箭竹相继开花、枯萎,导致多头野生大熊猫饥饿而死,这些熊猫死亡时个个瘦骨嶙峋,不足标准体重的一半,接着我国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拯救大熊猫运动,其中《熊猫咪咪》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关于竹子开花、枯萎等一系列问题,也进入了一个深入研究阶段。
在我国竹子开花并非新鲜事物,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书中将其描述为: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实落又复生。也就是说,古人已经知道竹子是一种多年生一次开花植物,开花意味着死亡。而且由于竹子开花常伴随着一些“诡异”现象,所以古代又有“竹子开花、必有大灾”、“竹子开花、就要搬家”的说法。
用现代科学的视角看来,古人畏惧竹子开花,将其作为灾难的“前兆”并非毫无道理,只是被刻意添加了一层神秘色彩。比如大量靠竹子果腹的动物集体死亡,除了开篇提到的大熊猫外,还有老鼠。在印度东北部一种50年开花、结果一次的竹子,该竹子产下的竹米是老鼠等啮齿类动物的“美味佳肴”。
所以每隔50年竹林地区的老鼠就迎来一次数量暴增,最高能达到往年的四倍,然而竹子枯萎后成群的老鼠把矛头转向了附近居民的粮仓、储物室,折腾得一片狼藉,俨然成了一个小型“鼠灾”。
另外,同种竹子隔山跨省相距万里却同时开花,在古人眼里则是神奇般的存在。年我国浙江嘉兴的竹子毫无征兆地开花了,而安徽六安马头镇方圆10公里的竹林也随之开花了。年日本的淡竹和英国皇家植物园中的淡竹几乎同时开花、结果、枯萎,要知道日本和英国相距多公里。
古人将竹子和梅花、兰花、菊花合称岁寒四友,寓意高尚的品德,而竹子由于四季常青、生命力旺盛,还有长寿的寄托。但我国古人寿命短暂,唐朝人的平均寿命为27岁,宋朝为30岁。此外,牡竹30年开花一次、花箭竹要66年,桂竹则需年。也就是说近乎是几代人才出现一次竹子开花、枯萎,这对于深受神怪影响的古人来说无疑是“灾难的征兆”。
2、竹子开花
竹子为何集体开花、枯萎,科学家研究后给出了多种解释。
一种说法是竹子和其他植物、动物类似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开花、结果、枯萎都是为繁育后代做准备。比如北极旅鼠,12只幼鼠只需半年就能扩张至万只,而后成群结队地选择自杀:或投河自尽、或从高处跌落、或主动吸引天敌捕杀,北极旅鼠用这种方法保证种群能够繁衍下去。
同理,竹子机体内可能含有某种物质,迫使它们达到一定时间、状况后选择枯萎。从年到年孟加拉国吉大港Sungu、Matamure两大竹区,总计几万公顷的梨竹同时开花、结果、枯萎,等过了几年竹林焕然一新,似乎验证了这一说法。
日本科学家则把竹子开花原因归咎于营养供给不足。上田弘一郎是日本知名科学家,他通过对开花竹林地下鞭系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开花竹子的鞭系组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老鞭系数量是新鞭系的数倍。鞭系是竹子获取土壤水分、营养物质的通道,而老鞭系吸收能力弱,新鞭系吸收能力强,结果是竹子机体营养物质匮乏,反而激活它们“繁衍后代”的欲望,从而开花。
上田弘一郎为此拿出了更详实的数据。以雷竹为例,处于正常生长时期的雷竹枝叶、竹鞭含有稳定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而雷竹开花前、中、后三个阶段所有的微量元素均显著下降,其中钾含量减少60%以上。
部分专家指出这些营养物质流向了花朵、果实所以才含量减少,问题的关键是雷竹开花前夕微量物质同样是大幅下降。无独有偶,研究人员发现处于开花时期的麻竹含有的氮磷钾比未开花时分别减少了5%、23%、2%,也就是说这一情况大概率存在所有的竹子中,而非特例。
不过为何竹子开花时营养锐减,部分专家解释可能开花竹子因为某种原因或分泌出了某种化学成分,抑制了对氮磷钾等微量物质吸收,造成开花、结果后竹子走向枯萎。
除了以上解释外,还有基因遗传说、环境突变说。年浙江西部发生旱灾,大量绿色植物干涸而死,第二年位于西天目山的毛竹林大片开花。专家将其解释为干涸突然导致水分、营养物质匮乏,而毛竹自身也萎靡不振,激发了隐藏在机体里的再生重生潜力,几年后当地又是一片葱葱郁郁的毛竹。
竹子为何开花,为何呈现出这么多的规律性和特殊性,目前存在的只是几种解释。同时,古人流传下来的竹子开花、必有大灾,虽然不全错,但不存在普遍规律性,像年浙江鄞县金陆村淡竹开花,年浙江上虞的角竹开花均没有所谓的大灾,应科学、辩证地看待。
原创: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