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和博士。(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19日讯(记者刘佩佩摄影报道)目前,熊猫粉丝已经遍布全球,熊猫元素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12月19日,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成都熊猫基地),来自世界各国的熊猫粉丝跨洋越海只为亲眼一睹可爱的大熊猫。而吸引他们的除了大熊猫本身,还有大熊猫文化,离开之前,买熊猫文创产品已成为打卡熊猫基地的另一种有力证明。各国熊猫粉丝回到自己的国家之后,再将买回的熊猫文创产品送给亲朋好友,这一举动,正是熊猫文化传播的小小缩影。
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熊猫已成为四川的一张靓丽“名片”。四川如何擦亮大熊猫这张“名片”?早在16年前,成都熊猫基地便开始先行探索。成都熊猫基地主任张志和博士认为,大熊猫是世界了解四川的一个窗口,而大熊猫文化则是四川对外交流的一个载体。“基地从年开始便着力打造大熊猫文化和大熊猫品牌,经过16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将大熊猫打造为四川的‘最萌代言人’,通过熊猫文化的传播向世界展现四川魅力。”
基地与川航共同打造熊猫主题飞机,深受乘客喜爱(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大熊猫成“全球巨星”它的圈粉秘籍有这些
记者:大熊猫究竟有多火?您能为大家举几个例子吗?
张志和:首先,从线上来说,大熊猫可谓是自带流量。近两年,成都熊猫基地相关新闻超过万篇次。年,为了让全球民众足不出户地实时观看、了解大熊猫的日常生活,基地提出了通过互联网实时直播大熊猫生活状况的想法。年,“熊猫全球眼”直播模式得以实现,首个大熊猫网络视频直播网站建成。年,“熊猫频道”正式开播,通过互联网,全球用户可以24小时观察到远在成都生活的大熊猫,从此,熊猫粉丝不再受到距离或是语言的限制。到今天,熊猫频道的全球粉丝已增长至万,其FACEBOOK账号互动率位列全球第二。其次,从线下来说,大熊猫同样攒足了人气。年,到成都熊猫基地的中外参观者已经超过万人次。每年国庆、春节大假,由于游客数量太多,基地还必须采取限流措施。
记者:您认为大熊猫独有的魅力在哪里?是什么让它们火遍全球?
张志和:这与大熊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人类的心理需求有关。全球不断上涨的“熊猫热”一方面是因为大熊猫本身所具有的生物特性恰恰与人的心理、精神需求相契合。举例来说,大熊猫的颜色为黑白色,又称“宇宙色”,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颜色,给人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与安全感;熊猫无论大小都有一种萌态,这种萌态通过其孩童式的行为模式展现出来,比如“奇一”喜欢抱大腿,这个视频点击量在3天内突破10亿,是因为这个动作很符合人的抚幼心理;大熊猫的珍稀性,也符合人类物以稀为贵的心理判断。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精心策划推广的结果。
熊猫+活动方面,基地开展了“地球1小时”美兰关灯活动(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熊猫文化是有历史根源的且和人类文化息息相关
记者:您认为什么是熊猫文化?
张志和:首先,熊猫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既有其生物学基础,也有其历史与文化根源。比如,“熊猫外交”最早出现在唐朝,被当做是一种国礼。随着时间的推移,熊猫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和创新。因为人才有文化,熊猫文化其实是人的文化,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到了近代,人们创造出新的熊猫文化,把熊猫进行“人格化”,比如说熊猫很萌,很治愈,从而衍生出大熊猫的“萌文化”,给在社会竞争中压力很大的人群以慰藉,带给人们欢乐。
记者:您认为熊猫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张志和:熊猫文化是基于大熊猫的生物学基础、美学价值、生态学价值、科学价值和产业价值而产生的,这也是熊猫文化的内涵所在。其中,大熊猫的生态学价值是尤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