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为什么动物园的大熊猫都是自己一只熊
TUhjnbcbe - 2025/3/26 21:18:00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正在进食竹子的大熊猫

旅韩的大熊猫福宝和妈妈爱宝相处得那么好,还要将它们分开,福宝的奶爸(饲养员)姜爷爷、宋爷爷还伤心地哭了,但还是要把它们分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花花”和弟弟,还有其他小伙伴住在一起,不再和妈妈们住在一起,而它们更长大一些就得分圈?比如北京动物园的“西直门三太子”萌兰,原来也和小伙伴们住在一起,长大后回到北京,就一只熊独立生活了。

熊猫妈妈仅为了自身的生存就需要花掉每天60%的时间用于觅食竹子来获得足够维持自己生命的能量,当她要养活一个孩子的时候,还需要增加20%的觅食时间,才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来为孩子提供乳汁。如果母熊猫还要再多养一个孩子,就必须再多花20%的觅食时间。这样一来,母熊猫就没有时间休息,睡觉和照顾自己的孩子了,这就是一只母熊猫每次可以怀孕及生育两只幼仔,却只能养活其中一只的根本原因。

熊猫妈妈会整日地把孩子带在身边,觅食的时候,就把它放在附近,熊猫妈妈会在幼仔的巢穴作为中心,活动半径不会超过60米,在这个范围内有什么食物,她就只能吃什么食物了,用这些食物来维持自己的新陈代谢,保持恒温,还有其他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还要喂养自己的孩子,为了生产更多的哺育自己孩子的乳汁,熊猫妈妈还会增加觅食的时间,熊猫妈妈就会非常辛苦,就跟人类妈妈一样,可能就很快就会消瘦。

大熊猫的幼崽是典型的“早产儿”,大小和老鼠相似,质量仅及母体体重的1/。雌性大熊猫抚育幼崽成长并非一件易事,成长期很漫长,需要母亲的庇护,直到一岁半以后,它们才能开始独立生活。大熊猫幼崽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容易被金猫、豹、豺等食肉性动物捕食。所以,雌性大熊猫照顾幼崽时总是寸步不离,即使是饮水、觅食也会将幼崽衔在口中带走。

大熊猫每胎生产两只幼崽,只选择抚育一只。野生的大熊猫就是这样,因为野外有很多未知的危险,照顾幼崽也无法获得食物,大熊猫妈妈用尽全部的力量只能养育一个幼崽。不过,圈养大熊猫在人类的干预之下,全部的幼崽都能存活。所以大家经常会在动物园或视频上看到小小的大熊猫在喝“盆盆奶”。

大熊猫每胎生产两只幼崽,只选择抚育一只,因为照顾幼崽分身乏术。那它们为何不采用海象、猴子那样选择群居的生活方式,这样不是就可以看顾另一只幼崽啦?

因为,大熊猫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在群居与独居之间做出了抉择。大熊猫如今仍具有很强的攻击能力,说它们的祖先像豹子一样独居生活,也说得通。如果大熊猫的祖先是群居的,而它们在竞食链上又被更强大的食肉动物打败,长此以往,就会因食物匮乏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只有离群索居,获得的食物才能满足个体生存的需要。大熊猫以竹子为主食,但仍然保持凶猛的特性。它们拥有锋利的爪子和尖锐的牙齿,成年大熊猫的咬合力甚至仅次于北极熊,只有大熊猫幼崽才会受到部分食肉动物的骚扰。群居生活能够保护个体安全的优势,在大熊猫这里无关紧要。

根据现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它们在亚成年期就离开母体独立生活,四处游荡,依靠铁杉、青杠树等树上的标记判断居住在此处大熊猫的年龄、雄雌以及数量。如果这片领域的大熊猫死去或迁移,亚成年大熊猫即在此安家落户。大熊猫无论雄雌都有自己的领地,雄性大熊猫的领地范围约7平方千米,而雌性大熊猫领地范围略小,约5平方千米。

如果进入领地,就会遭受驱赶,对未成年雌熊猫的追赶,促使她们离开自己的出生地。从种群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恰好是帮助了族群内那些处于青春期的雌熊猫,回避了他们的亲生父亲、叔叔、伯伯及堂表兄弟之间的相遇,在族群内形成防止近亲交配的机制,保证了族群的健康繁衍。

但是,大熊猫也是有亲情的,根据潘文石在秦岭对大熊猫娇娇一家的观察,娇娇的长子虎子长大之后,被妈妈驱赶独立生活。后来,牠的领地与妈妈和妹妹的领地有四分之三的重叠。

来源:现代出版社《大熊猫之路: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

大熊猫之路:一部绚烂的大熊猫文明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动物园的大熊猫都是自己一只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