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孟
编辑
翟瑞民
1年7月7日上午,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完整地保护,野生生物生境得到有效改善。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实际上,早在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宣布,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其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此前的年,中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在年已增长到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75只(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7月7日在北京透露,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已达6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增加到万公顷。
IUCN制定的《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将物种受威胁程度分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和未评估9个级别。“濒危”指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几率很高;“易危”指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或者“濒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几率较高。
界面新闻采访的多位大熊猫保护专家表示,大熊猫受威胁程度降级是对保护工作的肯定,但大熊猫目前仍然是头号“旗舰物种”,降级不会影响对其保护的力度。“在我们心中它仍是‘国宝’,还是按照濒危物种来保护。”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说。
张和民是大熊猫“放归山林”计划的倡导者,他认为未来大熊猫保护的工作方向是对野外种群的保护,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一些小种群存在遗传多样性丢失的风险,需要人为干预。
原国家林业局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办公室主任、世界自然基金前首席科学家范志勇也认为,评价大熊猫保护成效不能只看种群数量,“不能满足于暂时的辉煌”,野生动物保护的核心是对其栖息地的保护,目前大熊猫的栖息地割裂化、破碎化严重,长远来看不利于这个物种的长久生存和自我繁衍。范志勇认为国家应该在大熊猫的保护政策、保护思路上做出调整。
以下是界面新闻对范志勇的专访。
保护成效不能只看种群数量
界面新闻:大熊猫被降为“易危”意味着什么?对今后的保护工作有何影响?
范志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的《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是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等多个方面考虑进行分类,“濒危”和“易危”有一些相应的标准,符合标准就会进入不同的受威胁等级。现在大熊猫的整体状况可能符合“易危”标准,就进入“易危”级别。但整体上看,我认为对大熊猫的保护没有太大的直接影响。它仍然是国宝,是头号旗舰物种,保护力度不会受到影响。
大熊猫“安安”在用竹子“钓”自己。图片来源:国家林草局
界面新闻:目前大熊猫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范志勇:大熊猫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数量问题,而是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对于野生动物来说,栖息地就是它们的“家”,所以我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未来,由于栖息地被不断的割裂、隔离,种群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种群在长期生存过程中发生遗传漂变,导致近交衰退。所以不要仅仅看绝对的数量,要看在这样一个数量下,这个物种能否维持有效的繁殖种群,这才是核心的问题。
界面新闻: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有相关立法吗?
范志勇:十多年前我就呼吁应出台大熊猫保护法,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不够完善,只有针对物种的保护,重点并没有放在对栖息地的保护上,满足不了保护大熊猫的需求。我们说保护野生动物重点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它们的“家”没有了,物种怎么能保护好?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了那么多重点保护动物,列入都是需要保护的,但是对每一个物种采取了什么措施?没有具体措施,列入其中的意义又有多大呢?所以还有一些结构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界面新闻:年中国大熊猫第四次调查显示,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增加到万公顷,那么你说的栖息地破碎化表现在哪里?有哪些变化趋势?
范志勇:可以从一个问题来说明现状并没有太大改善,比如将近20年前的调查显示,大熊猫已经被分割为18个互相割裂的种群,而最近的一次,差不多十年以前的调查发现,大熊猫已经被分割成个割裂的种群,那么以后再调查,又会被分割成多少个种群?是增加还是减少呢?这是一个普遍问题。
界面新闻:你提到的栖息地遭破坏指的是哪些地区?
范志勇:现在大熊猫也就剩下个大的种群发展比较好一些,一个是秦岭中部的种群,一个是岷山北部的种群,以及邛崃山的种群。但如果看看凉山的种群,大相岭、小相岭的种群,以及靠近秦岭最东部被分割的种群,就不乐观了。可以算一算,不到只野生大熊猫,被分割成个种群,意味着什么呢?这不是简单平均的问题,有些种群可能还能维持二三百只这样一个基因可以交流的规模,更多的种群,只能维持在二三十只,三五十只,甚至不足十只的状况。
界面新闻:你去过小相岭吗?那边的栖息地破碎情况具体如何?
范志勇:大熊猫所有的栖息地我都去过,小相岭是大熊猫在中国分布的最南端,那里的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的栖息影响很大,它的破碎化非常严重,恢复起来很困难,历史上这些地方可都是联通的,实际上是人类这几十年的发展,才把这里割裂开的,而现在没有人愿意为此做更多的工作。
动物不像人有意识,动物只要受到阻碍和干扰,它们就要回避。特别对于这种大中型物种,栖息地破碎化是一个普遍问题,可能对于小熊猫不是很严重,但对大熊猫来说肯定是一个严重问题,对更大的动物,比如雪豹,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
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长久生存
界面新闻:近0年来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尤其是人工圈养繁殖的成功一直受到公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