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9日消息(记者孙鲁晋王泽华李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之声特别直播《国家公园·两天一夜》日前(27-28日)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深入国宝大熊猫野外栖息地,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从建立67个大熊猫保护区,到建设覆盖2.2万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我国大熊猫保护力度不断升级。在大熊猫的“伞护效应”下,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一条“熊猫生态走廊”,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栖息着全国总量8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除了大熊猫,还生活着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朱鹮、珙桐、红豆杉等多种野生动植物。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看来,保护了大熊猫,就像为其他物种撑起一把保护伞。
张劲硕:你要保护好大熊猫,就意味着你要保护好整个栖息地,栖息地当中还有很多大熊猫的伴生生物。这些其他野生动物能够在因为保护大熊猫的出发点的前提下也得到保护,这就是一种“伞护效应”。
大熊猫的保护是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经典成功案例,折射出我国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专职副局长陈宗迁: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今年以来,开展巡护8万余人次,监测到野生大熊猫影像次。聘请两院院士、权威人士等组成大熊猫国家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积极发展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