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论坛

首页 » 常识 » 种类 » 地理小知识地形与民居一
TUhjnbcbe - 2020/9/27 14:53:00

建筑(民居)不仅要满足安全、可靠、耐久、适用等功能,还应在地域环境、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有所体现,这些要素又受到建筑物所处地形地貌的制约与影响。地形地貌以场地的坡度、地势情况等为基本特征,地形地貌对于建筑设计的制约作用的强弱与其自身变化的程度有关,建筑与地形地貌的适应关系是一种双向适应。

中国很多山地传统民居常沿坡地等高线阶梯状布局,就是因地制宜的利用过街楼、吊脚楼、通廊、吊层处理等手法适应地形的变化,并巧妙运用踏步、楼梯、空廊、平台与地形自然协调。满足生产、生活、交通等功能的同时营造出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独特村寨风貌。

我国地形的复杂多样,使我国传统民居的形式也丰富多样。

一、青藏高原的邛笼模式建筑(碉楼)

所谓邛笼,古时平顶碉式建筑,汉语中习惯称之为“碉房”。《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说:“冉陇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汉山郡,其邑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碉房”。唐李贤注:“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成称碟,《隋书·附国传》有其记载。附国即汉之西南夷,相当今天的甘孜之西,昌都之东的巴塘一带藏族地区。碉房建筑群的选址遵循背山面水向阳的原则,群体布局依山顺坡而建,建筑的朝向基本一致。为了解决建筑朝向与地形的矛盾必然需要采取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般来说,碉房分布区域的山地特征较为突出,通常都位于高寒山地以及干热干冷河谷地带,因此在建筑的处理上对自然地形的考虑比较多,大量使用的屋顶晒台就是一个解决山地问题的例证。体型较大的单体建筑或建筑组群迫于山地限制,往往不易找到大面积集中的平坦用地,较平缓的坡地上建筑往往呈阶梯状结合院落空间布置。如,合院式土掌房,利用多层次的院落和自然形成的多台屋顶丰富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空间。高山峡谷地带坡地陡峭,建筑群不仅严格按等高线分台布置,单栋房屋内部也各尽所能地与地势尽量契合,尤其是四川汉川等地的藏羌聚落,宛如在山体上自然生长而展现出的立体自然景观。当然在现代集镇的规划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尽量选择适宜建造的地段并为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邛笼主要类型为碉房和土掌房,按照地域环境的不同,碉房大致可以分为平地和山地建筑两大类。平地建筑多见于城市或城郊农区、平坦河谷平原等地,以西藏的拉萨、江孜、日喀则、昌都、甘肃甘南等城镇,青海、云南、四川藏族农区村镇民居为代表。一般有独立式、毗连式或混合式,外形方正厚重,向上倾斜,实墙多,开窗少。内部有采光井或院子、阴廊。层高矮。并有平房和楼房两种.碉房有室外敞间,它可以视为廊空间形态的延伸,与檐廊相比,室外敞间只有一侧围护面开敞,其余封闭。室外敞间一般有两种位置,一是位于底层,与住屋共同围合院落,甚至在院子中立柱直接加上部分顶盖;另一种敞间设于建筑顶部,藏碉中则位于经堂一侧。敞口屋在农村住宅中可以作为堆放柴草和工具之处在当地的城镇现代建筑中,也喜欢顶层设置敞口屋作为平时工作休息的地方,顶层的敞口屋开口背对主导风向,面向屋顶的晒坝,可以为晒坝提供静风的环境,也获得半户外的活动空间。不少房子的外墙在楼层位置开设有门,但户外并无楼梯或平台。此门不用作通行,当地人在西向或北向这些迎风面的敞屋墙上开设风门,平时关闭,劳作时开门让强风吹入,利用风力簸扬粮食,反映了传统民居建筑设计对自然环境的把握。

二、内蒙古高原的蒙古包

蒙古包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观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地势平坦,一望无垠的内蒙古高原,但草原比较潮湿,不适宜盖砖瓦房,而且内蒙古人大多是以游牧为生,便于携带,防寒,防潮的居住建筑。蒙古包由牛羊皮毛和几根竹片支撑而成,它抵御风寒的能力强,夏天能够遮挡阳光,又便于游牧民族的迁徙和移动,可谓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理小知识地形与民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