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自然界的ldquo叛徒rdquo
TUhjnbcbe - 2020/11/30 16:20:00

在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

你觉得,什么样的动物才能算得上“怪异”呢?

是拥有烈焰红唇的红唇蝙蝠鱼?

还是长得像外星人的委内瑞拉狮子狗蛾?

亦或是穿错了斑马衣服的霍加狓?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并不是某一个物种,而是因迥异于同类物种而称奇的,那些种族里的“小叛徒”们。

首先我们来看看熊猫。

作为“国宝”,我们通常见到的熊猫,都是在动物园里懒洋洋的躺在地上,或者抱着一根竹子仔细的啃。

看着它们憨态可掬的样子,谁能想到在很久之前,熊猫竟是一种食肉的猛兽呢?

作为灰熊和北极熊的近亲,熊猫除了已经抛弃了食肉的习性,还抛弃了另一种熊类的特性——冬眠。

靠食肉为生的熊类到了冬天因为缺乏食物,就会躲在洞中过冬,一旦熊开始冬眠后,它的能量来源就从饮食转换为体内储存的脂肪。

熊猫不冬眠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就算是到了冬天,它们也有充足的食物——竹子,而也正是因为竹子所含的热量太少,它们也无法储存足够冬眠的热量。

于是,在熊类动物中特立独行的熊猫,只能靠那些结冰的竹子,艰难的度过严寒的冬天。

熊猫每天要吃大约14公斤的竹子,因此它们每天有16个小时都在进食。

巨大的食量也造成了另一种不可避免的后果,每天多达40次的排泄。

可能也正是这样,使得熊猫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包括繁殖。

雌性大熊猫一年只有一次发情期,而且持续不过数天,雄性大熊猫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求偶成功,才有可能使得雌性大熊猫成功怀孕。

当然它们这种佛系繁殖,也是因为对竹子的依赖,如果短时间内熊猫的数量急剧增加,那赖以为生的竹子就不够了。

这也是它们只吃一种食物就可以存活下来的原因。

总而言之,熊猫之所以成为熊类的“叛徒”,和它们迥异于熊类的素食习性密切相关。

但是另一种“叛徒”并没有奇特的食性,它们依靠自己非凡的体态,成功从同类中脱颖而出。

超小枯叶变色龙。

超小枯叶变色龙是地球上最小的爬行动物之一,这种变色龙只生活在马达加斯加海岸的一个岛屿上。

我们通常所知道的变色龙体型大概在15到25公分,本身就不是像鳄鱼一样的大型爬行类动物,可是超小枯叶变色龙更加小。

小到什么程度呢?就和蚂蚁差不多。

从鼻尖到尾部总长29毫米,成年后的超小枯叶变色龙躯干长度仅有人类指甲盖大小。

当然,微小的体型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难处。

一条小小的千足虫都可以轻易把它们踩在脚下。

相比于对付这个世界给予它们的危险,更困难的是如何找到另一只超小枯叶变色龙。

一旦性别不同的两只超小枯叶变色龙相互遇见,立即就会定下一生一世的契约,毕竟它们在之后的龙生里,也很难再遇见其他同类了。

但好在,微小的体型可以让它们在枯叶堆中轻松捕获所有的小昆虫,这对于其他种类的变色龙来说,可是很难做到的。

因为与同类迥然不同而获益的“叛徒”并非只有它们,印度紫蛙就是少数几种在地下生活和觅食的蛙类。

说起来,这种生活习性有一点像鼹鼠。

每年它们只有到了交配季才会到地面上来待两周,于是就有了蛙类的闪电约会。

鼯猴有独立进化出的翅膀,可以爬上高树后再从树顶跳下,自由的在空中滑翔。

它们虽然不属于狐猴,但是可以拥有这样的技巧也是非常棒的一件事。

而飞鱼毫无疑问是一种鱼类,为了躲避水下的捕食者,它们能在水面上滑行长达米。

与众不同在它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动物来说,与众不同则意味着危险重重。

在埃塞俄比亚的贝尔山高处,就生活着这样一种外表奇特的生物,它们好像在进化中完全消失了自我保护的意识。

大头鼹鼠。

除了硕大的头部,它们并没有什么可以引以为傲的资本,当然头大也算不上是。

世界上有36种不同的鼹鼠,它们都适应了在地下的生活,唯独大头鼹鼠与众不同,只有它们总是在地面上觅食。

然而它们似乎忘了,在这片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生活的并不只有它们,还有它们的天敌,埃塞俄比亚狼。

埃塞俄比亚狼很少群体猎捕,但它们个顶个的都是捕捉鼹鼠的好手。

大头鼹鼠的感官和它们的穴居生活方式相适应,也就是:弱视,听觉迟钝。只要它们来到地面上,就是埃塞俄比亚狼的活靶子。

幸好,它们拥有高原上的优秀哨兵山岩鵖做伙伴。

山岩鵖与大头鼹鼠一起活动,以它们挖土时刨出来的昆虫为食。

毕竟吃人嘴软,山岩鵖主动的担任起了为大头鼹鼠觅食时放哨的职责,只要埃塞俄比亚狼一靠近,它们就发出“吱吱”的叫声,提醒大头鼹鼠危险来临。

危险解除后,大头鼹鼠就会继续溜到地面上觅食。

还有一些动物,会走上与同类截然不同的进化道路,原因也非常奇特。

就比如生活在新西兰原始森林的鸮鹦鹉。

它们不仅是世界上最重的鹦鹉,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不会飞行的鹦鹉。

但它的怪异之处,还不仅于此。

它们在地面上行动敏捷,对于高挂在树上的食物却无计可施。

因为不会飞,所以想要够到它们,不能像别的鹦鹉一样优雅的飞上去,它们只能笨拙的爬过去,把喙当爪子来用。

对于一只鸟而言,这真的很尴尬。

鸮鹦鹉进化得丧失飞行能力,这和新西兰岛陆地上没有它们的天敌有关。

直到第一批移民到达这些岛屿,船上同时带来了猫、*鼠狼和老鼠。

感知到危险时,鸮鹦鹉的防御策略就是静静的站着,一动不动。

然而这种策略对这些动物来说并不奏效,所以现在世界上只剩下了只野生鸮鹦鹉。

早在很多年前,达尔文就在进化论中告诉了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生物的进化大多也都遵循着这样的理论,环境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生物自身。

但无论是种族类合群的群体,还是这些看起来格格不入的“叛徒”,存在就是合理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生物的多样性,才共同筑建起了我们美丽而又富饶的地球。

(资料来源:纪录片《自然界的奇异动物》、百度百科)

还想看?那是要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然界的ldquo叛徒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