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论坛

首页 » 常识 » 种类 » 熊猫球圣人也吃肉
TUhjnbcbe - 2021/2/8 3:34:00
一、和蔼可亲的王安石

史书往往枯燥,而笔记小说相对来说则会比较有趣一些。写笔记和小说的人都是古代的段子手。也像今天的段子手一样,他们特别爱记录一些小品故事,虽不一定准确,但是却颇为值得玩味,能反映出历史活生生的一面。

历史上,王安石不拘小节是出了名的,而与他有关的大多数段子也都集中在这一方面。忘了之前在哪本笔记里看了一则,不过倒是因为其趣味而将内容记了下来。

有一个人问王安石的妻子:“介甫(王安石的字)是不是爱吃鹿肉啊?”王安石妻子非常诧异:“我跟介甫生活了这么多年,从来不知道他有这种爱好。您是如何知道的呢?”那人就说:“我数次宴请介甫,他都只吃光了桌子上的鹿肉。”王安石妻子明白了:“您下次把鹿肉摆得远一些。”

果然,那人下一次把鹿肉摆在了较远的地方,换成了别的肉。王安石也不挑,就可着身边这一盘肉吃,吃了个精光。

考虑到王安石还是一个大近视,这种可能性确实是存在的。

本来高高在上的文正公,忽然就和蔼可亲起来了。

二、三月不知肉味

我意识到整件事情的诡异,却是在酒桌上。觥筹交错之间,不知谁突然说了一句“三月不知肉味”。

小的时候看《论语》颇似囫囵吞枣,许多东西看了却未必在心里起过涟漪,但是还是记了下来。

现而今人们常拿“三月不是肉味”来形容一个人很长时间没有吃肉。但是这个成语在论语中的本意并非如此。《论语》上原话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司马迁在这句话中间补充了“学之”俩字,把故事补合理了:孔子在齐听了《韶》月,喜欢得不得了,于是专心致志地学习它,乃至于三个月分不清楚自己所吃肉的味道。他还感慨了一句:“没想到为了音乐竟然可以着迷到如此地步。”

当时只是淡淡地想起了这个典故,于是笑着给别人解释了。可是缓过头来一想,“三个月分不清肉的味道”。

我登时想起了王安石的段子。

三、王安石的段子

现代人已经对论语不再熟悉了。但是古代的知识分子,论语本来就是他们一辈子学问的起点和终点,这样一个基础的典故,他们人人都知道。

王安石呢?他肯定也知道。

而我不知道的时候,他是否是真的分不清肉味。我更加不知道,这是不是王安石邀请人和他的妻子一起演的一出戏。

王安石在当时本来就以自恃过高与自行其是而遭人记恨。为了推行改革,他非要在太学中推行自己的行为,妄图建立起自己的意识形态。

也许这个流传下来的故事也不过计划的一部分。

不知道司马光苏轼等人看到王安石如此肆无忌惮地比附圣人,该作何感想。那感觉,估计跟我们现在看到金正恩对金正日的刻意模仿是一样的吧:怪异,怪异中还有点恐惧。

也难怪当时有清誉的士大夫竟然会如此一致地反对王安石。

有的时候呢,历史就像一锅醇酒。放久了,让它发酵发酵,才有味道,才能品味出一点深意来。

PS:这篇文章的点子是在毕业的谢师宴上想出来的,没有那个氛围,似乎我也不会想出来这些。谨以此文,怀念即将逝去的悠闲岁月。

(作者:熊猫小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熊猫球圣人也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