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自然的第1次推送
字大约花费4分钟
相当于大熊猫吃两个竹笋的时间
窗外寒风凛冽,屋里暖气蒸腾。冬天的我们总是犯困,向往着能像狗熊在被窝里长眠一冬。
野生的大熊猫是如何过冬的?
对于很多动物来说,冬眠是过冬的最好选择,冬眠是应对恶劣环境时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状态”,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不过一说到冬眠的哺乳动物,人们往往会先想到熊,食肉目中也只有熊科动物有冬眠习性,但它们睡得程度并不太深。美洲黑熊、亚洲黑熊、棕熊和北极熊都能冬眠,跟其他动物相比,熊冬眠时体温和呼吸速率下降的幅度很小,而且可以随时醒来。大熊猫作为熊科动物,是否也会通过冬眠来过冬呢?答案是否定的。
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有人说她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我国的南方,认为她们有怕寒的性格。其实人们早已把她们“逼上梁山”,轮到她们这一代,也就无所畏惧,即使到了冬季,也不冬眠。哪怕气温到-4--14摄试度她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就象生活在白色的帐篷里似的。
食物是最主要的原因
大熊猫不冬眠,这倒并非是否惧怕严寒的原因,主要是它们以竹子为主食,而竹子在冬天也是不会枯萎的,因此大熊猫在冬天里也不会缺乏食物,这往往是一种恒温哺乳动物是否冬眠的关键因素。
黑熊冬眠是因为它们冬天里难以觅食,不得不采用冬眠的方式把新陈代谢降到最低程度以减少消耗,而白熊不冬眠是因为它们生活的区域在冬天也可以捕捉到海豹,不缺少食物。
低营养的饮食对熊猫生活的各个层面都造成了影响。靠吃竹子长不出什么肥肉,它不能像黑熊一样储存足够的能量以备冬眠只需。即使是冰天雪地,熊猫们还是要不停的找竹子吃。为了节能,它们深居简出,一生都量入为出。而这就是演化中的和谐适应。
身体庞大和近似球形,可以降低身体散热产生的损失。大熊猫的皮毛隔热效果非常好,它们坐于积雪之上从不感觉寒冷,垫坐的积雪也不会因其体热而融化,这也为它在高山上越冬提供了保障。
大熊猫季节性的移动
除了食物的原因,我们还发现对于野生大熊猫来说,它们有着一种很聪明的办法来应对冬天的恶劣天气------随着季节性的栖息地移动。
拿秦岭大熊猫来说,秦岭是中国南北自然地理环境的天然分界,秦岭东西走向的高大山梁阻挡了北方的寒冷气流,加之北高南低的地形,又与东面太平洋暖湿气候相连,形成了温暖潮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气候。佛坪保护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佛坪自然保护区内,从海拔米至最高峰米都是大熊猫常年活动的地区,但是它为了度过严冬和酷暑,从当年10月至次年5月前的8个月内,绝大多数熊猫均在中山米以下的巴山木竹林中觅食,6月上旬由于低山气温升高,便向上迁移,6、7、8、9四个月,所有大熊猫都在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的秦岭箭竹林觅食新笋和竹茎。9月底以后,高山开始降雪,气候转冷,秦岭箭竹竹叶失去往日的青翠,因水分降低而开始卷缩变为青灰色,大熊猫再返回到巴山木竹林中,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夏秋季熊猫总是选择平均气温在10-15℃的地区生活,即就是严寒的冬季也只活动在零下20℃以上的地区。因此,熊猫不仅利用垂直移动变换空间分布格局来获得营养丰富的食物,还利用不同海拔高差的气温变化来度过严冬和酷署。
冬季大熊猫多生活在海拔米—m的秦岭南坡,温润的气候,优美的环境,使其得以生息繁衍,尤其是具备冬无严寒的“冬居地”,确保了大熊猫平安越冬。海拔米以上的大熊猫夏居地,均处在山岭的上部,其坡度较大,冬季多积雪,而冬居地均处于坡下部或沟尾积水盆地、肩坡和河谷。地势平缓,积雪时间短,大熊猫在日常活动中体能消耗小,这对于以竹子为食的哺乳动物来说,它获取的是低能量,它在不同季节选择生境的生存对策必然是以节约能量为主,冬居地为大熊猫种群越冬提供了条件。
所以,正是因为有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适宜生存的栖息地环境,才使得大熊猫在不冬眠的状态也能依然悠闲自得的渡过漫长冬季。
▲“嘉嘉”躺靠在雪堆旁吃竹子
当然这些都是对于野生大熊猫来讲,在大熊猫保护基地的滚滚们在过冬这方面似乎“轻松”许多。
即使是在寒冷的东北,大熊猫过冬也不是问题,吉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做了充分的准备,每5天就从四川空运来新鲜的竹子,同时辅以每天4顿的辅食,一个月在食物方面就要花费5万元。此外,馆舍内专门配备了喷淋、空调、送风、排风等设施,对温度和适度严格把关。
参考资料
《秦岭大熊猫保护关键在于保护冬居地》雍严格
《野生大熊猫冬季生活状态》
图文
行知自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