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期用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大熊猫野外生活影像(中新网资料图)
投入近人历时4年时间,共完成野外调查样线条,其中大熊猫种群调查样线条。此次调查共发现全省有野生大熊猫只,与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相比增长了12.8%,分布在迭部、舟曲、武都、文县4个县的21个乡镇……昨日,省*府新闻办举行甘肃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及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省林业厅副厅长段昌盛通报有关情况。历时4年人走遍9县33个乡镇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是世界最濒危的物种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科研、文化及美学观赏价值,在我国*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是我国野生大熊猫三个分布省之一。据介绍,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国家林业局统一组织了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以摸清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动态变化情况。省林业厅从年10月启动调查工作,至年4月完成全部调查工作。整个调查工作历时4年,投入近人,共完成野外调查样线条,其中大熊猫种群调查样线条,植被调查样线条。我省曾于~年、~年和0~3年开展了3次大熊猫综合调查。本次调查基本上延续第三次大熊猫调查采用的调查方法,并拓展了调查内容,提升了调查精度,改进了调查手段,提高了调查质量。调查内容包括大熊猫野外种群、栖息地、同域分布动物、干扰因素、保护管理、圈养种群和分布区经济社会状况等七个方面。调查范围涉及文县、武都区、宕昌县、舟曲县、迭部县、卓尼县、临潭县、两当县等9个县的33个乡镇,总调查面积公顷。调查发现我省共有野生大熊猫只
依据调查结果,我省共有野生大熊猫只,与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相比增长了12.8%,分布在迭部、舟曲、武都、文县4个县的21个乡镇。野生大熊猫均分布在保护区内,分成白水江、甘南、尖山和西秦岭4个局域种群,白水江种群数量最多,达到只;甘南种群次之,为19只。我省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公顷,潜在栖息地面积公顷。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自然植被可以有15个群系组51个群系,以云杉林、冷杉林、栎林为主。另外,我省圈养大熊猫仅有2只,属兰州市动物园所有,其中一只在兰州动物园展出。另一只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配对繁育。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大熊猫保护取得了新的成效,主要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我省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只,比第三次调查增加15只,增长12.8%;栖息地范围扩大。甘肃野生大熊猫分布在迭部、舟曲、武都、文县4个县的21个乡镇,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与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相比增长了3.3%;保护管理能力逐步增强。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大熊猫分布区新建保护区5处,新增保护面积41.7万公顷,有大熊猫分布的保护区数量达7处,总保护面积达到61.1万公顷。全部的野生大熊猫和98%的大熊猫栖息地纳入了自然保护区保护网络,保护力度有了进一步的加强。保护存在三大问题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大熊猫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部分局域种群面临生存风险。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4个局域种群。目前尖山和西秦岭种群具有极高的生存风险,大熊猫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其次是栖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胁其生存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甘肃大熊猫栖息地内的大型干扰包括水电站2个,道路总里程公里,高压输电线22公里,开矿点1处。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同时大熊猫分布区的社区发展落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这些都给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带来威胁。最后是保护管理能力仍需加强。省级大熊猫保护区普遍存在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普遍偏低,部分大熊猫保护区管理体制不顺,一些保护区还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或专职保护人员等情况,严重制约了大熊猫保护成效,保护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来源于西部商报记者李杨吴武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