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这个动物很神奇,它能从很久以前戒掉吃肉改吃竹子。资料上说是因为自然变化。可是就这个能从吃肉改成吃素(竹子)。单就这个毅力一点都不比一个男人戒烟戒酒差。熊猫吃的那些竹子可能还没达到制作入料的规格。可这在我们文玩人眼中,它吃掉的已经是有可能做出来的一把把好扇子。熊猫吃下去的竹子价值几何暂且先不论,就那么默默看着也是看着是真心疼的。
凭什么竹扇卖的比空调还贵?
我们做文玩折扇,尤其是竹扇,近年来总是受人非议。论稀缺,不如瓷器字画,论方便,不如菩提珠串。不同的配饰再进行搭配,能体现出各种性格和审美水平。当大家给各种文玩冠以原本没有的附加属性的时候,竹扇却依旧沿传着老的工艺和传统。被一大部分人称之为“两块竹板加一堆竹签,打个眼配张纸的玩意”。就这能比空调还贵?
曾经:
“一对核桃能卖几十万”
“一串老菩提卖几十万”
“一串橄榄能卖几十万”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扇子凭什么就得按着白菜卖?
其实一把好扇子一样在文人雅士一样具备这样的价值。这并没包括扇面。知名大家的一幅扇面已经价值不菲,如果是早年的名家,那价值可想而知。我的扇子从来就不是用来扇风纳凉的,折扇是文化,它有自己的历史和内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满满的“高逼格”
扇子贵,扇子会越来越贵,好工也得有好料
有些东西是天然的好,比如金刚,核桃。咱们大家都知道,树上不会长出扇子。金刚有产季,核桃有产季,扇子没有特殊产季,师傅们一年四季都在做,我也是一年四季都在收好的原料。每年的产季,上万的金刚和核桃大家往往可以接受,说是大自然的造物的神奇,是老天赐予它特定的形态。而扇子,哪怕用料再好,工艺再精致,一样不受大家的青睐。我不想把这现象归结为大家越玩越回去,对于文化本身已经不在意。我宁愿相信是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大家的压力太大了。远的不说,就追溯到清朝。各种文献和影视作品中,康熙爷对于扇子的钟爱,那折扇是他不可复制的信物,更是身份的象征。
折扇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工艺,扇子的特点是其他玩意不具备的。老料,新料,不同品种的竹子。还有制扇的技巧。每个门派还有每个门派不外传的独门特征。
料没了!你叫我们怎么找名师去做。
选料难,难在有的料已经绝种,例如最火的竹中之王,红湘妃,有福建的,湖南的,云南的,前两个基本已经没有了,现在最火的云妃(云南产的湘妃竹也是濒临绝迹了。从几百根里找出一对原料,这个一点不比核桃配对容易。斑竹的两根大骨,也是将就配对的,花纹,底色,都要对得上才行。
做扇子怕什么?“好的原料有了,却找错了师傅”
好料遇到好师傅,怎么形容呢,就仿佛是在你最有能力的时候,遇到了你想照顾一生的那个人。这......是一种缘分
能找到合适的选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然后再去找师傅做。每个成名的师傅有自己的代表作。特定的专属款式。上好竹子的料就上万,名家制作的工费从三四千到几万不等。一把扇子从切料到成品,几十个工序,就连什么扇子用什么扇钉都是有讲究的。谁擅长做什么竹子的,谁又擅长做什么制式的,不在这个圈子深耕四五年很难弄清楚。新入行的就是给他一批好料,往往因为找不对人,最后做出一批驴非驴,马非马的东西。让同行笑话,让大家伙也笑话。
别讲故事!是行家伸伸手,我就知道你会不会做扇子
在南方,每次我们去收料和做扇子,都会有一些在竹扇圈崭露头角的年轻师傅找到我们寻求合作。在刚接触的时候,通常就是握个手,开始寒暄,其实他们不知道,在握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个大概了。原因是这样的,这也不妨给大家交流交流。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但大概率上是差不多的。
做扇子的危险系数很高,做扇子干好了挣钱,干不好就跟蓄意自杀一样。我们看到工作台的刀刃是向里的,如果有走神,恍惚,不舒服等情况制作。手筋切断也是常有的事。每一把手工折扇的诞生都是经过刀锋的考验的。而一个制扇师傅从他学徒到自己做成扇,需要至少几年的时间。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师傅手腕的疤痕像是割腕很多次未遂一样的恐怖。如果其中哪次用力在大一些,轻的手筋就断了。重的就真成了割腕自杀。
希望大家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