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这条母亲河,还好吗?
今年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推进之年,绿色生态和科学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之声推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特别报道——《我的长江》。
今天推出第十二篇《国宝滇金丝猴与大熊猫的归去来兮》轻触指尖聆听精彩滇金丝猴的“烈焰红唇”摄影张江元
大熊猫,谁都知道这是中国的国宝。但提到滇金丝猴,有的人就不是很了解了。滇金丝猴和大熊猫一样,生活在长江上游,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藏高山的针叶林里。因其狭小的分布和不寻常的生长环境,成为了继大熊猫之后的“第二国宝”,双双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这两个“国宝”,依附于长江上游的自然环境生存。它们对长江沿岸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可以说,它们的生存状态就是长江上游自然环境的缩影。人们在把它们列为保护动物的同时,也在一直探索着动物保护和人类发展的关系。
休憩中的滇金丝猴摄影张江元
滇金丝猴立春出生在今年初风雪交加的天气里。这片山谷叫响鼓箐,属于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维西管理分局。名字是局长钟泰特意征集的。”钟泰告诉记者,“2月8号是大年初一,我们这个区域里出生了一个猴子,大家非常高兴。我就说我们要庆祝一下,确认这个猴子叫什么名字,今年是猴年,后来我们叫这个猴子‘立春’。”
滇金丝猴只住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海拔米以上的高山针叶林里。人类形容它们的长相是高贵而神秘的“烈焰红唇”,还管它们叫“雪山精灵”。这几年,很多摄影师来拍他们,比如丁宽亮。”丁宽亮说:“我有一次用望远镜观测到,它特别灵敏,毛色油光锃亮,面部红润,嘴唇就像少女的嘴唇一样,非常漂亮。”
63岁的余建华是响古箐第一个发现滇金丝猴的人,他曾是村里最有名的猎手,打猎20年,年保护区成立后,又守护了滇金丝猴23年。”老余说,老熊、獐子、*麂子、黑麂子都打,小熊猫十多只二十只的打,打了不少。以前没人保护,天天打猎,挖药材,就这样过生活。后来慢慢不让打,保护动物。那天开始,他就一直跟着这个猴子。当时林业局给他的工资一天才6块钱。
正在玩耍中的大熊猫希梦摄影张江元
“金沙江在峡谷间奔流,两岸山岭起伏,树林竹林苍翠、这就是我的,长江上游的家。”沿着大渡河支流青衣江逆流而上,四川雅安宝兴河边的邓池沟,年前,人类在这里最早发现了大熊猫。而如今,这里生活着一只叫“希梦”熊猫,是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盼盼”的儿子,今年23岁,也住在邓池沟。
大熊猫在玩耍白杰戈摄
据宝兴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刘海介绍,这里变化很大。“这几年,我们关闭了很多矿山,以前乱开乱采乱放大炮的活动已经禁止。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范围愈加缩小,不往高山上去,就往河坝下面活动,相当于给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物让出一片天地。还有就是退耕还林,森林面积越来越大,动物活动区域也越来越大。”
滇金丝猴在树林里嬉戏白杰戈摄
在山谷间、小溪旁跳跃穿行惯了,滇金丝猴对每处水源的每一丝增减都格外敏感。虽然保护区给他们修建了一些引水管,但钟泰局长还是有所担忧。“这两年,很多流域水都没了,去年那么多树都死掉。保护区也是一样,别看保护区有很多森林,但整体环境干旱,水域慢慢缩小。猴子很多地方去不了,栖息地越来越小。”
昔日猎人、如今的护林员余建华向记者介绍滇金丝猴的食物松萝摄影张江元
除了水,滇金丝猴的“主食”松萝,他们赖以栖息的针叶林生长海拔越来越高,长在树上的松萝也更难采集。每天要攀更高的山去跟上觅食的猴群,真的很辛苦。野外松萝不够吃,护林队员老余他们,要从很远的山民那里去收。“原来海拔两千八左右就有松萝,现在是三千以上才有。收了五年,开始时是三块,后来涨到四块……八块。”
钟泰局长说,松萝减少的背后,其实还是气候环境的变迁。并不是说,保护区域保护得非常好,气候就会非常好。应该是整体,整个金沙江上游流域去保护。气侯变暖,针叶林生长的低海拔的地方,温度太高,不能存活。这两年慢慢往上走。另外,松萝的生长需要非常好的空气,环境和湿度才有好,它是一个百年生植物,十厘米一个松萝可能已经长了差不多五六十年,一下子改变这个环境很难。
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维西管理分局局长钟泰(左)摄影张江元
三十多年前,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片箭竹开花枯死,还饿死了一些大熊猫。不过现在好了,熊猫有充足的食物,周围的环境也更好。卧龙保护区管理局的张和民局长介绍说,80年代,熊猫只有只左右,现在已经到了多只,所以大家还是充满信心。大熊猫是整个生态环境的一个代表,一个旗舰物种,它好了,其它动物、生态环境也会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保护大熊猫实际上就是保护整个生态环境,保护整个生态系统。
大熊猫在享受美食白杰戈摄
而滇金丝猴全球仅存两千多只,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长谢红芳呼吁:滇金丝猴分布区域是长江、澜沧江重要的流经区域,保护栖息地,就等于保护了大江大河的水源地。保护现在的两千余只滇金丝猴,就等于保护中国百分之五左右的天然林。
远眺白马雪山摄影张江元
金沙江第一湾摄影张江元
钟泰局长说,和研究大熊猫比起来,对滇金丝猴的研究水平整整落后一个多世纪。他还说,人类越了解滇金丝猴的归去来兮,就越能探知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其实,松萝、猴子和树是相依相存的,由这个猴子来循环整体的生态环境。你看这个猴子不停下来把所有的松萝吃掉,见着好吃的东西松萝还留着下一次来用。以前我们看见一个树,第一反应就是我把这个树砍了拿到家里面多好啊,那猴子就没做到这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一看这个猴子就认识你自己,你要好好的反省你自己,你是不是很自私?
记者手记:那些国宝动物教我们的事李健飞“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河模式”的探访真让人“上瘾”。三月下旬整整一周时间,飞机、高铁、越野车一骑绝尘,从云南的白马雪山到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直奔滇金丝猴、大熊猫而去。当海拔数字兑换成或缓或急的呼吸,地图上江河的曲线贴合为采访行程,风声、水声、人声、鸟兽声次第落入硬盘,长江上游“旗舰物种“的面孔愈发真实清晰。
敬畏之门框
3月24日,从迪庆香格里拉出发,沿金沙江一路往南,赶到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最南端的响鼓箐已是下午炊烟袅袅的时间。保护区管理局维西分局的小余给采访组分配完房间,走时还煞有介事的说:“这个是傈僳族传统的木屋,门是能防僵尸的!”大家“呵呵“,夸赞女孩儿的幽默,却不想一会儿她的话就“应验”了——进出门时许多人的头都被上门框撞得咣当作响。仔细端详,这才发现木屋的门约有一米五高,门槛却有近十公分高,屋内空间约五六平米,陈设简陋。看完屋内,一不留神,出门时我的头再次狠狠地“悲壮”。
傈僳族小木屋(摄影张江元)
为舒缓眼前的“金花四溅”,索性望望远山。群山在暮色中草蛇伏线,并不高大粗壮的针叶林仿佛线上的氤氲,相生相伴。此刻才猛的想起那些木屋用材多半也是这些树了。那些传统的、局促、极简的设计,是不是遵从了一种“房不在大,够住就好”的理念呢?那几次撞头,是不是不经意让人向那些牺牲的树木致敬呢?当晚风大,小屋在半山腰似鸟巢般微晃,僵尸倒没有,我却在透过木板缝隙的风声中听出了两个字——敬畏。
回家的路
滇金丝猴在树林里嬉戏白杰戈摄
滇金丝猴一生都要奔跑和跳跃,这被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维西分局局长钟泰称作“远征”。钟泰人如其名,四十九岁,平常话不多,对来访者不迎奉不疏远,握手有力、笑容和煦。但一提到滇金丝猴,他能给你讲攒了三十多年的故事。年,为了让一个远离保护区不断向北迁徙的滇金丝猴种群“回归”,他带着护林队员用三个月时间“逼”着猴儿们往南走了六十公里,此举也开了国内的先河。露宿野外,翻越雪峰,遭遇黑熊和狼,丢失干粮和水面临死亡威胁,遇到猴群不过河的时候他们就地搭桥……钟泰只是轻描淡写的讲,他越平静就让我们越不平静。
滇金丝猴(摄影张江元)
滇金丝猴全部为野生。同样是国宝,大熊猫在全球的知名度就要大得多,而且人工繁育等难题已被破解。然而,它们的“回归”之路也不是坦途。在四川都江堰,有幸拜访了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大熊猫“放归山林”计划的倡导者张和民,一说起全球第一只野外放归大熊猫“祥祥”的夭折,他就心痛不已。痛定思痛,科研人员把“祥祥”之死归结为野外生存能力弱,与野生大熊猫比没有竞争力。在“祥祥”之后,大熊猫回家的“先遣队“还是前赴后继,目前部分已经成功。
与!这是全球大熊猫与滇金丝猴的数量。其实,无论本能的“远征”也好,人为的催其“回归”也罢,在人和动物的意识里,可能都有一个值得跋山涉水、穷尽一生苦苦追寻的“理想家园”吧。张和民、钟泰他们在找,大熊猫、滇金丝猴也在找!
天上地下的猎户
响鼓箐是观星的绝佳去处。那晚正等待“钟泰夜话”,就有人说:“快看,这满天的星星!“大家抬头,夜幕中那“高清版”的星空图便一览无余。当时有指方位的,有辨星座的,还有用手机上的星空软件做比照的人。而在偏南的位置,”腰缠三星“的猎户座高悬,猎人的”大犬“、”小犬“已然出动,把整个夜空当成了狩猎场。早在年3月,赫歇尔太空天文台就在猎户座星云中发现了潜在的生命信号。天上的”猎户“此刻剑拔弩张,地上的猎户如何呢?
余建华在林间巡护(摄影张江元)
因为第二天一早还要上山看护滇金丝猴,63岁的傈僳族村民余建华早早睡下了,梦里兴许还有滇金丝猴“裂鼻“家庭的陪伴。老余曾是村里著名的猎手,二十年的狩猎生涯,打到的黑熊、麂子、小熊猫很多。然而这二十三年,他又放下猎枪,干起看护附近区域滇金丝猴和其它野生动物的工作。老余说,他的喜怒哀乐已经和猴群的喜怒哀乐连在一起了。哪只猴伤了,他着急;哪个”家庭“添小猴儿了,他高兴;哪只猴病死了、老死了,他又伤心。而和他一样,响鼓箐周边的猎手大多放下猎枪,那些高原上灵敏凶悍的猎犬也就专司看家护院了。
保护区之惑
钟泰是自豪的。因为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从事保护滇金丝猴的工作到现在,他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尊重。周边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管理局有全球专家贡献智慧,一批护林员与他并肩作战。他又是孤独的,根源是保护区的孤独。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水源地减少,针叶林不断往高海拔“走“,滇金丝猴的主食松萝也逐渐减少。世外桃源本身就是悖论,保护区又岂能独善其身呢?
钟泰也是纠结的。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活着七万多人,他们和滇金丝猴一样,祖祖辈辈依赖着山林,也守护着山林。钟泰盼望村民的生活水平能与外界同步,过上更殷实的生活。然而这样的提升可能意味着”要致富、先修路“,意味着村民要盖更大的木屋,养更多的牛羊,采更多的山货,让更多外面的人进山。
滇金丝猴也是国宝,“护宝”也许意味着“不打扰”、放任野外。而“鉴宝”则意味着近身观测甚至医学研究。按对大熊猫的保护思路,从公众认知到全球知名,从人工繁育到野外放归,“鉴宝”似乎在“护宝”之前。钟泰对年世界园博会吉祥物——滇金丝猴“灵灵”津津乐道,他说滇金丝猴的名气再大一些,像大熊猫一样闻名全世界就好了。然而这样的想法是否合理?合理的想法怎样促成?都是纠结。
松萝到底多美味?
在响鼓箐的那几天,大家胃口奇好,堪称“饭扫光”,因为高原上体能消耗大,更与食物本身有关。山上物资并不丰饶,唯一的餐厅基本上保持着“有什么食材做什么,做什么吃什么,吃什么就吃光什么”。那些青菜、豆腐、土豆用点油盐简单烹饪,再无其它花式,反倒让人品出了久违的味之原。
再看林间滇金丝猴大嚼松萝,大熊猫大嚼箭竹,这些国宝对食物的态度大概同山上的我们一样——百吃不厌,毫不挑剔。松萝到底有多美味?尝尝,苦!箭竹有多美味?我们没有大熊猫单掌破竹的本事,就没有尝试。
采访组与余建华(摄影李健飞)
野生滇金丝猴注定不能“安静的做一个美男(女)子了”,它们总在跳跃间隙中取食树上的松萝。钟泰说,这种看似随意的吃一半,留一半,毫不选择的进食方式,其实给了松萝修养生息的机会。“松萝、猴子和树是相依相存的,由猴子来循环整体的生态环境。你看着猴子不停下来把所有的松萝吃掉,见着好吃的东西还留着下一次来用。以前我们看见一个树,第一反应就是要把这个树砍了拿到家里面多好啊,那猴子就没做到这样的事。所以我觉得一看这个猴子就认识你自己,你要好好的反省你自己,你是不是很自私?”
河流
临下山时得到消息,一个叫“红点”家庭里出生了今年这个区域的第一只滇金丝猴。乐观估计,今年这里将新增10只小猴。对于全球仅有余只的种群来说,这个消息无疑是令人兴奋欣喜的。
我们的车往山下走。天很晴,白马雪山在阳光下静谧圣洁,沿着下山的路,融雪汇聚的溪水在林间穿行,溪边不知名的鸟脆生生叫。我探出车窗,抬头望一望那个栖息“雪山精灵”的山坡,又低头望一望远方奔流而去的金沙江,心中就响起那首《河流》——
这么多年我竟然一直在寻找
找那条流淌在心中的河流
我知道也许它不在任何地方
或是就在我心底最疼痛的故乡
究竟流多少泪才能停止哭泣
究竟回多少头才会看到天空
谁能告诉我那奔腾的迷惘与骄傲
是否就是我梦里永隔千里的河流
……
本期主创策划:李伟、吴紫芳
编审:武俊山、张则华
采写:刘长江、李健飞、贾宜超
演播:杨扬、富赜
制作:单丹丹
摄影:张江元
图文编辑:周文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