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界始终对韦伯音乐剧的通俗性褒贬不一,多年来还有不少人起诉他的音乐创作有严重的抄袭行为,但这一切并不能撼动他百老汇奇观之王的地位,他为世界音乐剧的后来者留下的“精神馈赠”是永恒的。
CATS,TomHooper
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埃劳德·韦伯(AndrewLloydWebber)万万没想到,自己在商业上最成功的音乐剧——《猫》,在问世38年后改编的大电影版本,竟然成了年度惨案。
这部投资近1亿美元的电影在12.20北美上映后,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至今保持在18%(刚开始只有9%),IMDB上的评分也只有2.7,作为参考,郭敬明的《小时代》在IMDB上的评分都达到了3.1分。
影评界和网友对电影版《猫》的吐槽主要在于舞美特效真实地引起了观影者的身体不适,用CG技术做出来的人形猫不仅让“猫”的形象失去了原本的可爱特质,类似紧身衣的毛发表皮、演员表演时的神态动作还让猫显得有些色情和粗俗,特效制作的人形蟑螂更是被人诟病恶心且瘆人。除此之外,电影版毫无间隔的音乐轰炸也成了一大槽点。
总的来说,就是彻底扑街。
CATS,AndrewLloydWebber
当然,这跟韦伯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音乐剧《猫》作为全球四大音乐剧之一,公映38年全球总票房超过35亿美元,用超过20种语言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演出过,横扫全球多个重要奖项,无论是票房还是在观众中的口碑,《猫》都是成功的,而且打一开始,它就是个爆款。
虽然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业界对韦伯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猫》还是成就了韦伯“百老汇奇观之王”的地位。
01
《猫》的诞生
事情要从年说起。《猫》横空出世之前,韦伯的《万世巨星》已经夺去当年百老汇巨擎斯蒂芬·桑德海姆的票房,韦伯也因此在百老汇名声大噪。
但当韦伯决定将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的长诗《老负鼠的猫经》改编成音乐剧时,却丝毫不被看好,连首版导演特雷弗·纳恩在曾经的采访中也坦言当他决定跟韦伯合作的时候,“所有戏剧人都对其嗤之以鼻,觉得《猫》是他们听过最愚蠢的项目”。
CATS,AndrewLloydWebber
所谓“愚蠢”,是因为艾略特版权会要求剧组只能用艾略特的诗歌为素材,这就意味着《猫》不能有剧本,只能以为诗歌加配乐的形式演出。
除此之外,整部剧在设计上摒弃了人类视角,其中没有任何人类角色;剧情也相当简单,描写的是杰里科猫家族在一个特殊的夜晚,要选一只猫升入天堂获得永生的故事,其间形形色色的猫轮番登场演绎各自的经历。
CATS,AndrewLloydWebber
这些都与传统音乐剧大相径庭,尽管韦伯写了几首好曲子,还找来金牌制作人卡梅伦·麦金托什和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导演特雷弗·纳恩合作,《猫》最终还是没能吸引投资人的目光。
几经波折之后,《猫》只能勉强在西区的新伦敦剧院上演。但是,连韦伯自己也没有想到,让他焦头烂额的这次“冒险”竟然成了一次划时代的演出。
CATS,AndrewLloydWebber
《猫》首演开场没多久,观众就已经完全被吸引,几周之后,它成了现象级演出,连周边T恤的售卖点都排起长龙。
而令业界大跌眼镜的是,原本他们眼中《猫》的缺点在演出中被无限放大,竟然成了这部剧的最佳看点。
CATS,AndrewLloydWebber
原本剧中没有人的形象,结果剧组干脆在舞美设计上彻底摒弃了“人”的气息,完全以猫的视角、猫的大小看待世界和布置场景,为了让演员的形态更接近猫,舞蹈设计师花费了大量时间观察猫的生活习性,结合猫的神秘、冷漠、高傲,设计了独特的舞蹈。
为了弥补剧情的不足,演出以夸张新奇的造型和轰炸式的视听语言吸引观众,还特地设计了近距离的互动环节,演员会跑到观众席上跳跃,这些都是过去的音乐剧前所未有的,它新奇、大胆、鲜活,给人们带来了颠覆性的体验,因为它,人们重新回到剧院。
CATS,AndrewLloydWebber
《猫》在伦敦炸开了锅,第二年,韦伯就迫不及待地带着它走向了纽约百老汇,登上百老汇历史悠久的冬季花园剧院的舞台。
这部剧在当时的预算高达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万美元,上映之前进行了百老汇有史以来时间最长、投入最高的营销宣传——这样的《猫》在正式演出之前就引起了轰动,为了延续热度,韦伯还单独发行了剧中的热门歌曲《Memory》,做得一手好营销。
从本质上讲,《猫》就是一场没什么内容的大型演出,韦伯本人反倒成了这部剧的最佳卖点,在百老汇买票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冲着他的名声,连票务公司的老板都不得不承认,“我们不需要明星,《猫》的大名叫做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AndrewLloydWebber
年代的百老汇太需要一部这样的音乐剧了,有了摇滚、朋克、迪斯科,美国人早就不再去剧院看戏了,百老汇音乐剧的老一套不再符合人们对娱乐项目的期待,音乐剧的专辑销量创下新低,百老汇迎来了音乐剧史上的“大萧条”。
《猫》成了百老汇变革的产物,韦伯把注意力转向了更通俗的设计上,他觉得音乐剧应该向观众传递情感和开放情感,更加注重通俗性和娱乐性,单是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改变了音乐剧场的形象。
CATS,AndrewLloydWebber
更重要的是,《猫》让人眼花缭乱,它的舞美比过去任何一部音乐剧都更华丽,这种夸张、大型、狂热的音乐剧形式在当时被称为百老汇音乐剧的“奇观”。
对观众而言,舞美华丽、规模巨大、内容通俗、曲调魔性让每个人听完都能哼上两句是他们重新走进剧院看戏的原因,也成了百老汇的新标配;
对韦伯而言,这一切从今往后将是他身上撕不掉的标签,他的音乐剧本身就与奇观绑定在一起。
02
《猫》的延续
尽管《猫》在商业上很成功,也让韦伯抵达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顶峰,但在评论家眼里,韦伯就是艳俗的代名词,做不出什么严肃的作品。
韦伯当然不服气,他很快做出了回击,他的下一部音乐剧《歌剧魅影》终于使他在百老汇拥有了无可撼动的地位。
ThePHANTOMoftheOPERA,
年,《歌剧魅影》首次公演,从舞美设计和制作技术上都超越了所有过往的音乐剧,而且内容丰富,几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个传奇。
迄今为止,《歌剧魅影》仍然是全世界最赚钱的现场活动,全球票房达到60亿美元,演出超过次,已经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31年,在年就刷新了《猫》创下的纪录,而且没有任何即将结束的迹象。
在韦伯音乐剧产业的推动下,百老汇的规模急剧扩张,他的每一部作品在制作和宣传上都使用相似的配方,但《猫》和《歌剧魅影》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
这类被称为“韦伯音乐剧”的音乐剧终于在年《日落大道》上演时走到了尽头:这部音乐剧花费了百老汇史上最高的预算,但在2年后撤档时仅仅收回了75%的成本,超大制作音乐剧的时代落下帷幕。
SunsetBlvd,
韦伯的事业却没有因此停止。到年代为止,他早年注册的公司“真正好集团”早就拥有了一众音乐剧领域的超级大IP,他把目光投向全世界,在各个国家寻找新的音乐剧演出市场,当然,也包括中国。
除了戏剧之外,韦伯还经营电影、唱片、杂志生意,拥有且运营6家伦敦的剧院,频繁参与音乐剧选秀节目,担任评委,为自己公司制作的音乐剧选拔合适的演员,顺手写写流行金曲。
评论界始终对韦伯音乐剧的通俗性褒贬不一,多年来还有不少人起诉他的音乐创作有严重的抄袭行为,但这一切并不能撼动他百老汇奇观之王的地位,他为世界音乐剧的后来者留下的“精神馈赠”是永恒的。
??????
来聊
让你走进剧院看剧的原因是什么?
撰文/LydiaLi
编辑/小唐
NOWNESS
继续观影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usiyue
modern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