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有两只“熊猫宝宝”,它们每年生产的电力能保证3.4万个家庭1年的用电。这里说的熊猫可不是动物园里的国宝,而是多亩盐碱地上,17万块太阳能光伏组件组成的图案。可爱又环保的熊猫电站圈了不少粉啊。据悉,未来这里还会再建一对熊猫爸爸和妈妈,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齐齐整整。
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一对会发电的“熊猫”宝宝
大同熊猫光伏电站(以下简称“熊猫电站”)是由熊猫绿色能源集团发起建设、携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推广的绿色能源示范项目。走进电站,仿佛置身于光伏发电板的“丛林”之中。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光伏电站呈现黑白两色,熊猫的四肢、耳朵、“黑眼圈”等黑色部分,是由单晶硅组件组成;熊猫的脸蛋、肚子等白色部分,则是由薄膜组件组成。正是这种“黑白配”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了俯瞰时的“大熊猫”效果。
“熊猫电站”站长冯志辉告诉记者,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太阳能电站样板,“熊猫电站”共采用了30余项科技创新。比如普通光伏电站往往使用多晶硅组件,“熊猫电站”突破常规使用单晶硅组件,使得发电效率显著提升。目前国内普通光伏电站综合系统效率为80%至81%,“熊猫电站”可达83%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熊猫电站”一共分为33个区域,记者注意到,不同区域的光伏板支架颜色不同,冯志辉介绍称,“这是‘熊猫电站’的另一项创新,首次采用了航天级彩色VCI片锌涂层高强度碳钢,这种材料生产过程更加安全环保,户外耐腐蚀能力强,寿命周期长,是航天技术应用在光伏领域的首创。”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是否需要为配合熊猫造型做出特别调整?设计成动物形象是否真的浪费土地资源?冯志辉在回答称,电站在设计阶段首先通过GPS定位系统在区域内做出熊猫形状,确定坐标点,再模拟光伏板的排列,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微调,为建造扫清障碍。“设计成动物形状看似浪费土地资源,我们在前期设计阶段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冯志辉说,“‘熊猫电站’光伏板之间的距离是经过精确测算的,可利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等技术,避免土地浪费。”
整个参观过程始终伴随着“嗡嗡嗡”的声音,抬头望去,几架无人机在上空盘旋。冯志辉告诉记者,别看“熊猫电站”占地面积大,却只有七八个工作人员,基本可以靠无人机实现日常运维。
End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出品光伏智库编辑(ID:gfzk)责编
光伏哥
--热文推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