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府重大决策部署,省科技厅根据年度工作安排,于近期启动年度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和人才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现将生态环境相关申报事项梳理如下。
一、年度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高新技术领域重点研发项目申报指南
资金支持方式: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实施周期:一般为2年,年1月至年12月。
支持重点:
(一)“5+1”产业重大项目
根据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聚焦“十四五”和面向中长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所需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等应用研究和技术攻关,注重技术突破、应用示范、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示范。生态环境相关内容梳理如下:
绿色化工领域
有关说明:绿色化工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重点支持联合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0万元。
(1)电池级无水氯化锂稳态结晶技术研究与清洁生产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突破基础锂盐稳态结晶、净化析杂等关键技术,建立无水氯化锂制备新工艺,提高产品合格率,消除副产物,提高产品纯度,降低能耗,降低杂质并取消现有工艺的除硫工序和精制剂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并改善生产环境,实现产品的高效清洁生产及关键品质提升。
考核指标:突破3项关键技术,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培养3名中级以上人才,形成新工艺大于1项;建立示范装置一套。
(2)基于CO2合成绿色环保高性能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CO2引入环氧树脂固化剂中的方法、催化剂选择、反应器设计以及固化剂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建立环氧树脂固化剂合成过程中CO2含量—反应物结构—固化剂性能之间的耦合关系,实现CO2的高效转化以及绿色环保固化剂的性能可控调节,满足对高粘结性、高强度、高韧性环氧树脂产品的需求。
考核指标:突破4项关键技术,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形成新产品2个;建立示范装置,新增销售收入(产值)0万元。
(3)节能型低压降天然气转化催化剂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载体成型、活性组分镍及助剂络合物定向负载关键技术,提高载体碱性、活性组分分散度,降低催化剂床层压降,突破传统转化催化剂床层压降高、抗积碳性能及稳定性低的瓶颈,研制形成低水碳比节能型低压降天然气转化催化剂新产品并开展工业应用,实现催化剂国产化。
考核指标:突破2项关键技术,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培养2名高级职称人才,形成新产品1个;在天然气转化利用领域开展应用示范4个及以上;新增销售收入(产值)万元。
(4)催化氧化制备N-甲基氧化吗啉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非催化法合成N-甲基氧化吗啉存在的反应效率偏低、残余双氧水含量高的问题,开发催化法合成新技术,突破高效稳定功能碳材料的定向调控关键技术,形成催化合成N-甲基氧化吗啉和催化分解残余双氧水的工程化应用等核心技术,开展工程化应用研究与技术验证,建立示范装置。
考核指标:包括突破2项关键技术,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培养2名中级以上人才,形成产品1个;开展应用示范装置1个以上;新增销售收入(产值)万元以上。
(5)高硅含量柔性水性硅丙树脂及印花涂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反应性聚硅氧烷中间体合成技术、疏水反应单体乳化技术、反应性乳化剂改性技术、核壳乳液聚合技术及功能性疏水缔合单体制备技术。突破水性硅丙树脂的高硅含量合成、高聚硅氧烷化学接枝率及高稳定性和乳液型疏水缔合增稠剂的高效增稠等关键技术。满足涂料印花纺织品柔软手感、高干/湿摩擦色牢度和无甲醛等需求。
考核指标:申请发明专利4项以上、培养5名中级以上人才,形成产品3个。在涂料和纺织领域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形成从功能单体、水性树脂、印花涂料浆料到涂料印花纺织品的全产业链,新增销售收入(产值)1亿元。
(6)环保型天然气加臭剂及配套系统的集成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研究内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绿色环保无硫天然气加臭剂。健全在线泄漏监测、新型储运及智能加注控制系统、无硫加臭剂定量分析等配套关键技术,编制相应的国家标准,实现提升天然气加臭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考核指标: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形成产品5个;制造样机3套;编制国家标准1项。在川渝地区燃气领域开展应用示范10个以上;新增销售收入(产值)万元以上。
(7)电子元器件专用正温系数热敏电阻高纯碳酸钡粉体绿色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针对电子级高纯碳酸钡晶型差、含杂高、粒度控制难、一致性差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发新工艺。研究晶型控制、粒度动态控制、纯度控制、废水资源化等关键技术,优化改进反应设备,实现产品粒度的均匀性和高纯度,产品性能指标超过日本、美国同类产品,实现国产化。
考核指标:突破晶型控制、粒度动态控制、纯度控制、废水资源化等4项关键技术,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形成1个性能指标国际领先的碳酸钡产品;建立示范装置,新增销售收入(产值)万元以上。
(8)氰胺绿色生产工艺研究开发
研究内容:开发以尿素为原料制备双氰胺新技术,突破以尿素或三聚氰胺为原料裂解为单氰胺的关键技术和单氰胺进一步聚合为双氰胺的关键技术,实现单/双氰胺绿色生产。
考核指标:突破2项关键技术,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培养15名行业内技术人才,建成1套绿色生产示范中试装置,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新增销售收入(产值)万元以上。
节能环保领域
有关说明:节能环保领域指南,要求企业(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重点支持联合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申报;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牵头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0万元(相关指南条目另有要求的以指南条目具体要求为准)。
(1)交通领域碳排放监测关键技术与共享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机理及路径及基础数据来源,开发交通领域碳排放统计监测系统,建立四川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数据监测体系;建立符合四川实际情况的交通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四川省交通领域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提升交通领域碳排放监测水平,指导四川省低碳交通建设。
考核指标:形成交通领域碳排放监测系统1套;突破关键技术3项以上;建立交通领域碳排放监测共享机制;制订四川省交通领域碳排放统计制度1套;申请发明专利3项。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2)新型固体胺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大孔容多孔材料制备技术、高效低成本固体胺CO2吸附剂制备技术、吸附/再生工艺、吸附/再生成套装备等关键技术,突破传统液相胺吸收法CO2捕集技术再生能耗高、技术经济性亟待提高等技术瓶颈,实现基于新型固体胺吸附剂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工业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2项关键技术;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培养研究型和技术型人才5人;形成新产品2个;在工业烟气CO2捕集领域开展应用示范1个以上;新增销售收入(产值)0万元以上。
(3)无二噁英危废的垃圾焚烧烟气处理绿色低碳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高温金属膜应用于抑制垃圾焚烧二噁英产生的技术及解决方案研究,构建基于高温金属膜的无二噁英垃圾焚烧烟气处理绿色低碳新工艺,突破二噁英危废产生过程中自消弭技术、适应于℃以上抗多腐蚀性气氛条件的金属膜制备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及二噁英危废的源头抑制,并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二噁英危废垃圾焚烧烟气处理新产品、新工艺各1项;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新增销售收入万元。
(4)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尾气超低排放和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硫酸法钛白粉高浓度SO2/SO3混合尾气,开发连续催化深度脱硫副产硫酸技术;针对酸解水解废酸和副产物硫酸亚铁,开发低成本硫酸亚铁热解硫铁资源回收技术;通过材料、设备和工艺的集成优化,突破催化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高浓度SO2/SO3混合尾气超低排放控制工艺与关键设备和稀硫酸低成本高效回收硫资源技术,形成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尾气超低排放和硫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与装备,支撑西南地区国家钛战略资源产业的发展。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2-3项;形成产品、工艺或装备3~4个,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上;在典型工业园区开展集成工业示范1项,规模不低于钛白粉1万吨/年;新增销售收入(产值)0万元。
(5)乡村振兴污水微动力低碳处理一体化装备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小微型乡村污水处理关键应用技术开发及装备研制,重点突破可量化短程硝化与反硝化、先进生物膜生物高浓度富集、污泥的低碳化利用及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微动力一体化处理等关键技术,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控制系统,研制并集成一套(多种规模)智慧化运行污水处理技术装备,构建面向乡村振兴污水微动力与低碳化处理一体化技术装备解决方案。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标准2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上;在3类以上地区开展应用示范;新增销售收入(产值)万元以上。
(6)动力磷酸铁锂电池高效回收及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废旧动力磷酸铁锂电池材料中锂元素绿色、高效、低成本回收工艺,开发新型浸取剂及相关技术,减少或避免双氧水、硫代硫酸钠、硫酸等使用,降低生产废水量;优化生产工艺、创制新型浸取釜等核心装备,实现锂回收率大于92%;研究铁、磷一体化回收技术,避免铁、磷分步、分别回收工艺所带来的长流程、高成本,突破回收磷酸铁纯度及颗粒形貌调控技术,实现由废旧磷酸铁锂制备电池级磷酸铁,为大规模回收动力电池市场提供前沿技术支持。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上,形成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材料回收利用技术工艺1项,建成示范装置1套,建设锂电回收产学研平台1个;新增销售收入(产值)万元以上。
(7)基于物联网和MFC的环保监测与预警平台的研发及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非接触电能采集装置开发、排污行为分析与评估等研究,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应用于环保行业,将电力数据用于环保监测及工况企业固定污染源排放行为分析,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环保监测手段,建设生态环境排污监测与分析平台,解决环保治理领域成本高、监管难、信息不透明、覆盖面不广等难题。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以上;形成新产品5个(硬件2个、软件产品3个);开发并推广基于物联网和MFC的环保监测与预警系统,并在环保领域开展应用示范2个,在余家企业推广应用,新增销售收入(产值)万元。
(8)满足国六b天然气车排放的超低贵金属催化剂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耐高温高比表面积氧化铝材料制备技术,突破材料和贵金属协同作用,贵金属高效利用以及非贵金属替代贵金属等关键技术,开发满足国六b排放标准的超低成本天然气车催化剂制备技术,并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应用及产业化。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形成新产品2个;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新增销售收入(产值)万元。
(9)乡村振兴需求的农村废弃物整体资源化利用与低碳供能技术装备示范
研究内容:为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研究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与整体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与农村产业资源和用能需求有机融合;探索农村多维冷热电负荷需求预测计算方法和碳中和贡献率评价模型以及基于能源互补、能效提升、近零碳排放协同约束机制;开发农村低碳供能系统装备及节能低碳运行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对生物质能、太阳能、空气能、地热能等高效利用,满足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用能需求;形成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废弃物整体资源化利用与低碳供能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4项;获批行业标准1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上;开展应用示范2个以上;项目新增销售收入(产值)万元以上。
(10)高效率固体核环境探测器研制及应用
研究内容:开发一种新型固体核探测器技术,突破高探测效率、基于PHD的高γ甄别能力、大体积中子探测器以及多路读出采集等关键技术,实现用于环境监测的核探测器阵列样机研制,并在典型辐射监测环境中开展应用。
考核指标:突破关键技术3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开展示范应用2个以上,新增销售收入(产值)万元以上。
有关说明:该条指南可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
(二)“5+1”产业面上项目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力争形成一批面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成果,每项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生态环境相关内容梳理如下:
绿色化工领域
乙炔下游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苯、甲苯、二甲苯下游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环保涂料制造关键技术;新型小分子靶向蛋白降解技术。
环保节能领域
大型公共建筑能效提升与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低品位余热高效发电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污染水体修复及长效保持技术;典型工业场地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技术;环境保护在线监控检测传感技术。
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项目申报指南
资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经费: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
实施周期:项目执行期3年,起止时间年1月—年12月。
支持方向与重点: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重点支持化肥农药减量高效施用、农林畜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高效用水、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耕地质量提升、种养循环模式,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及修复、工矿弃地及灾后创面生态修复等新技术、新设备研发与示范。
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研发项目申报指南
资金支持方式: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实施周期:实施周期2年,年1月至年12月。
支持方向和重点:
资源综合利用领域
(1)地质封存二氧化碳的盐腔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盐腔气体封存和二氧化碳控制溶采提高回采率的技术研究,包括盐岩矿床地质及资源潜力分析;盐腔探测技术;矿山挖潜及盐腔改造技术,盐腔密闭性及稳定性评价;注气工艺及监测方法。
考核指标:研发1种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新方法及提高盐岩回采率新工艺。申请发明专利2-3项,提出适宜技术推广的岩盐盐腔埋存二氧化碳的技术规范;授权专利转化1项以上,进行工业化示范并向社会推广应用;公开发表论文3-5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2)活化含钛高炉渣资源化利用与CO2矿化减排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含钛高炉渣活化技术,实现含钛高炉渣中钛、铝等矿物资源的有效提取与资源化利用,为现有大量堆存的含钛高炉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路线。通过提取钛、铝资源后的二次渣进行CO2矿化,实现CO2矿化减排。建设含钛高炉渣资源化利用与CO2矿化减排装置,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示范建设吨/年含钛高炉渣资源化利用与CO2矿化减排工业化示范装置,含钛高炉渣中钛、铝提取率大于80%,提取钛、铝资源后的二次渣CO2矿化固定量达到80kg/吨渣。申请发明专利1-2项,公开发表论文2-3篇,培养相关人才及团队。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3)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自然资源三维智能化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三维智能化管控平台,构建融合国土空间多源异构时空大数据的地理空间数据库;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海量国土空间数据进行挖掘;研发适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三维GIS规划分析方法及各种地理要素和分析结果的可视化表达,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智慧化监管。
考核指标:建立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国产三维智能化管控平台1个,提出规划分析及可视化方法,构建自然资源智能解译系统、多类自然资源样本库和知识图谱库、三维可视化与统计分析系统1套,研发面向三维GIS的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可视化平台1个,并进行示范应用。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4)面上项目
支持深部矿产、紧缺性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国土空间优化开发、地热利用、废气、废水、固废和危废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生态保护领域
(1)山区河流复杂滩险生态航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山区航道复杂滩险在船舶大型化趋势下航道等级提升、通航安全和生态保护等需求,开展山区航道整治工程生态监测方法、电站泄流影响下水沙环境变化与水生态响应机理、鱼类栖息地演化模拟与评价理论、山区河流生态航道整治工程布局设计方法和整治技术、生态型整治建筑物新结构研发技术、船舶航行噪声水下时空传播机制等研究。
考核指标:研发生态航道建设技术1套,生态航槽判别技术1套。确定生态航道整治的原则和方法,形成整治工程技术设计规范建议稿。公开发表论文2-5篇,获得专利2-3项,出版著作1部,软件著作权1-2项,培养相关人才及团队。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2)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治理质量提升与效益评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研发大熊猫国家公园典型人类活动迹地生态问题诊断方法;针对重点生态问题,研发提升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栖息地质量的关键性技术,提出系统修复技术方法体系并进行综合示范;开发大熊猫栖息地多重效益评价技术指标体系,给出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的综合效益评估技术方法。
考核指标:研发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问题诊断方法1套;形成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栖息地质量提升技术标准与规范1套,综合技术应用示范亩以上;开发大熊猫栖息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量化评价指南1套;公开发表论文2-3篇,申请发明专利2-3项。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3)川西北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与增汇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量化川西北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分析草地类型、利用历史、管理措施等对草地碳储量的影响。研究典型退化草地与碳汇功能的恢复过程及其耦合关系,阐明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形成来源与稳定机制。筛选碳汇草种及其优化组合,研发草地碳增汇技术。
考核指标:阐明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形成与稳定机制。建立川西北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数据库和图集。研发退化草地碳增汇关键技术1套并示范应用。申请专利1-3项,公开发表论文3-5篇,形成综合性评估与决策咨询报告1份。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4)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资产核算与价值实现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特点,研究若尔盖湿地生态资产分类体系,构建湿地生态资产实物量与价值量核算指标,开发分布式湿地生态资产核算方法,摸清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资产“家底”;建立长时间遥感影像序列,研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湿地生态资产变化,分析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生态资产的影响,探讨湿地生态资产价值转化机制以及保护利用模式和路径,为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构建高寒湿地生态资产核算方法1套,完成若尔盖国家公园生态资产核算。申请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1项以上,公开发表论文2-4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5)大型水库消落带土壤—植被演变机理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核素示踪、CT探测、野外定位观测与试验、室内模拟实验和模型评价等方法,阐明消落带物质迁移规律与生态联通性,揭示水库消落带水—土壤—泥沙—植被互动效应机理;研发消落带边坡生境构筑与基材活化技术、护岸固土截污的植被—工程技术;提出消落带生态利用对策与生态重建模式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构建大型水库消落带环境整治与生态利用关键技术2-3项,编制技术规范或导则1项;提供*策咨询建议报告1份;公开发表论文2-3篇,申报专利3-5项,创建试验示范基地1个。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
(6)面上项目
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创新,生态修复材料与装备研制、绿色低碳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开展长江*河源区生态屏障建设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保护研究,川渝协同开展城市生态功能提升等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环境治理领域
(1)典型重金属镉污染农田土壤减量化修复新技术开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可回收、易分离型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材料的设计及研发,采用溶胶改性技术实现集成制备终端可控、高选择性修复材料,同时解决一体化新型分离设备的设计及制备难题,通过机载一体化设备实现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减量化修复。
考核指标:突破溶胶改性技术,实现修复材料与重金属离子的靶向选择设计。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减量化修复治理技术1套。建立川内典型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推广。申请发明专利2-3项,公开发表论文2-3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2)固体废弃物处置场放射性污染土壤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固体废弃物处置场土壤重放射性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研发土壤放射性核素污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建立不同污染程度和土壤类型的放射性污染土壤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开展放射性污染土壤治理的工程化应用与示范研究,建立示范基地。
考核指标:开发固体废弃物处置场生态综合治理技术1套,并进行应用示范,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生态治理关键技术1套,申请授权发明专利3-5项,公开发表论文4-6篇。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3)页岩气开采行业油基岩屑深层回注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油基岩屑处理收集不落地、存储防渗透、处置无害化、排放高标准技术难题,明确环境风险来源,构建基于情景模式的环境风险预测模型。搭建环境监测方案进行全过程环境监测体系,形成四川省页岩气开采行业油基岩屑深层回注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编制相关技术规范建议稿。
考核指标:综合页岩气开采行业油基岩屑深层回注污染控制、运行管理、环境应急等研究成果,建立预测模型,构建环境监测指标体系1套,形成四川省页岩气开采行业油基岩屑深井回注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和油基岩屑深层回注污染控制规范建议稿,公开发表论文2-5篇,申请专利2-3项。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4)乡村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评估与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分析农业面源要素特征及时空迁移转化,分析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研发农村面源污染源的现代监测监控技术;研发农田面源径流污染源控制、阻断和生态修复技术;探索污、废污染协同治理及资源化技术。在典型区域,建立农业面源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和示范。
考核指标:完成农村面源污染调查监测关键技术1套,农业面源污染预测、评估方法1套,完成农田面源径流控制、阻断和生态修复技术关键1项。建设典型农村小流域面源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示范点1个,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5)农田污染防治与减排增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农田污染识别与溯源研究,查明农田污染状况、污染来源以及固废处置等活动对农田污染的影响;开展农田污染阻控与治理技术研究;开展农田减排技术研究,发展低碳、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
考核指标:识别农田污染成因、对污染物进行解析与溯源;研发农田污染治理和减排增汇关键技术2套,并应用示范。公开发表论文3-4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6)干旱、寒冷地区农村改厕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解析四川省“三州”干旱、寒冷地区改厕技术约束因子,开发极端微生物处理干旱、寒冷地区厕所粪污技术,建立适合适宜的农村改厕技术模式清单;开展干旱、寒冷地区农村厕所改造技术和装备研发,开发农村一体化集成式厕所系统与装备,形成适合四川省干旱、寒冷地区的农村卫生厕所工艺技术及产品;在典型的干旱、寒冷地区开展改厕技术示范,带动人居环境整治效能提升。
考核指标:形成在低降水量、低温条件下可常年正常使用且粪污达到无害化处理效果的农村改厕技术1套,形成适合于四川省干旱、寒冷地区农村改厕装备及模式2-3套;完成干旱、寒冷地区农村改厕技术示范20户以上。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7)川藏铁路沿线敏感水环境影响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方法及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青藏高原的环境特性和水环境质量特征,研究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方法及技术。基于超小型可搭载式电化学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的研发,实现敏感水体特征指标因子的快速灵敏检测,并借助无人机等技术,实现非接触水体的智能监测;基于卫星遥感监测新方法的研究,实现水体温度、水体透明度、颜色反演、叶绿素a、水体范围变化等水环境质量参数的反演。
考核指标:实现川藏铁路沿线水环境质量功能区环境监测传感方法至少2种,灵敏度达到国家水环境质量相关标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机搭载水质指标传感器2种,申请发明专利至少2项;提出水环境质量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规范;研究成果应用于川藏沿线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至少1项。
有关说明:拟支持1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万元。
(8)面上项目
支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物溯源,地下水修复材料研发,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厂(站)信息化管控,尾矿、微塑料、生活垃圾、废水废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支持经费不超过20万元。
二、年度科技创新基地(科普项目)申报指南
资金支持方式和支持经费:科技培训、科普作品创作项目采取前补助的方式给予支持。科普培训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科普作品创作支持经费不超过15万。
实施周期: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2年,自年1月至年12月。
支持方向和重点(含考核指标):
(一)科技培训
重点支持省、市(州)、县(区)相关机构围绕农业产业技术开展培训;支持科研院所、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协会等围绕民生科技领域开展科技培训。
相关要求:
(1)围绕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2)围绕卫生健康、生态环保、防灾减灾对大众开展科普知识培训活动;
(3)须具备完整的项目计划书或实施方案(包含培训教材、相应的科普资料、具体实施计划等),举办培训活动不少于4次,培训人数累计不低于0人次。
(二)科普作品创作
重点支持科普图书、短视频创作,满足新时代公众科普需求。优先支持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获奖科普作品、国家和省级优秀科普作品大赛获奖作品。
(1)科普图书创作
相关要求:
(1)作品应具备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内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2)作者应承诺作品的原创性,保证拥有作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3)应提供作品的内容介绍(不少于字)及能反映作品内容特色的部分样章。
(4)作品应计划于年底前由国家正规出版社正式出版。
(2)科普短视频创作
科普短视频可包括纪录短片、微动画、微动漫、微电影等形式。
相关要求:
(1)作品内容须围绕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相关知识点需具备可信任科学来源;
(2)作品应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制作精良的艺术表现形式,已具备完整艺术构思并完成脚本和试制样片,叙事逻辑清晰,有助于启发和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便于公众理解、接受科学知识;
(3)科普微电影等单体视频类作品,须至少达到高清制作标准,一般单个电影时长5-15分钟;
(4)系列短视频类作品,一般每集时长2-5分钟,不少于5集;
(5)申报作品必须原创,提供具有代表性的3D建模、矢量绘图、视觉合成、视频剪辑等制作过程截图证明材料,所引用内容无版权风险;
(6)申报的作品完成后应通过国内权威媒体、科研院所、学校、相关专业企事业机构的官方网站、官方APP、头条号、百家号、微博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