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东台的海边,眼前的一切都带着一层浪漫的滤镜。日出日落,潮起潮退,数不清的风车与望不到尽头的滩涂,遮天蔽日的候鸟与金色的森林……秋冬之交的东台,气温已转微寒,条子泥湿地也热闹起来,无数迁徙的候鸟在这里觅食、休整,并准备着春天时的再次回归。
湿地深呼吸
东台是一座神奇生长的海滨城市,拥有85公里*金海岸线,并每年以米左右的速度向大海延伸,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太平洋西岸未被污染的海滨圣地”。
条子泥位于东台市弶港镇东北角,这个有趣的地名因其港汊形似条状而得名,这里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万公顷),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造就这片湿地的最大功臣是*河与长江带来的泥沙淤积,洋流和潮汐则进一步“雕刻”了地形地貌。
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在年7月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条子泥湿地作为*(渤)海候鸟栖息地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成为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
湿地上的候鸟足迹
观鸟爱好者的天堂
潮汐每天涨了又退,在条子泥湿地的滩涂上留下丰富的“馈赠”——螃蟹、文蛤、泥螺、蛎等遍布。赶海的渔民拿起专门的家伙什儿,把它们捕获上来,变成晚餐时的人间至味。不过,这只占了很少的比例,湿地中的VIP捕食者是迁徙候鸟。
孙华金摄
滩涂为底栖生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也让这里成为近百万只迁徙候鸟休养栖息的伊甸园。它们是最熟悉地球的生灵,大多数地方,它们远远望一眼便匆匆离开,只有那些特定的神奇土地,才能吸引它们降临停留。
孙华金摄
孙华金摄
为什么会是条子泥会成为它们往返南北的中转站栖息地呢?因为条子泥湿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越冬、繁殖和栖息地,就像是高速公路上必不可少的服务区。
勺嘴鹬孙华金摄
在这片湿地上繁衍生息的野生鸟类多达多种,而且记录到了23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物种名录的鸟儿,其中就包括世界极危的,全球总数不超过只的“鸟中大熊猫”——勺嘴鹬。曾有在条子泥拍摄候鸟的摄影师,在一张照片中就发现了22只勺嘴鹬。
勺嘴鹬孙华金摄
从日出到日落
清晨5点半,我们就从酒店驱车前往条子泥的海边。站在万籁俱寂的堤岸上,清冷的海风驱走了残存的睡意。远处的湿地和天空融为一体,不时有一团团的黑影划过地平线,那是早起的鸟群在嬉戏觅食。
潮水退去后,在滩涂留下不规则的小水泊。日出时,它们像一面面镜子,与初升的太阳呼应,染红了整片滩涂,这样的画面和氛围,与普通的海边日出完全不同。
虽说位于东海岸,但因为条子泥湿地分割出很多片水域,所以还可以看得到无遮无拦的日落景象。与日出不同的是,醉人的夕阳在沉入地平线之前,会衬出巨大风力发电机群的曼妙剪影。
条子泥湿地的色彩远不止日出日落时的金色,还有一望无际的火红。在条子泥湿地的东北角,有一大片哪怕无人机升到米都无法拍全的盐蒿草滩,从空中俯视就是一幅自然天成的旖旎画卷。
生态奇景“风光渔”
滩涂上的的潮起潮落是自然的神奇造化,而不远处的东台“风光渔”互补产业基地则是生态科技的奇观。空中有一座座百米高的风力发电机迎风旋转;地面上,整齐列阵的蓝色光伏发电板熠熠生辉;电池板正下方数千亩的水塘里,人工养殖的鲻鱼、脊尾白虾嬉游其间……
这里正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风光渔”一体化电站,巧妙地在同一片空间内同时有效利用了风力、太阳能和水资源。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显然条子泥湿地已经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当我升起无人机,高空俯瞰视角下,风力发电机没有了伟岸之感,但上万台光伏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种壮观与震撼,只有在现场才能强烈感知到。
Tips
行车路线
上海(S5、G15)—50公里—太仓(G15)—75公里—南通(S、G)—95公里—条子泥景区
东台美食
鱼汤面必尝,传说创制于乾隆年间,汤白汁浓,清爽可口。汤料选用鲜活鲫鱼、鳝鱼骨、猪骨等原料熬制而成。
+1路线
*海森林公园
森林覆盖率80%以上,四季常绿。景区内负氧离子的含量达到了每平方厘米多个,远超世界清新空气标准,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森林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