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爱丁堡动物园,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得不考虑将租借的两只大熊猫“甜甜”和“阳光”,送回中国。这两只大熊猫,年12月被租借给英国爱丁堡动物园,合约期为10年,是英国仅有的两只大熊猫。
据称,疫情导致英国爱丁堡动物园闭园3个月,累计损失约万元人民币,其中光熊猫3个月的租借费用,可能就高达两百多万,这还不包括这三个月空运鲜嫩足量的竹子的费用。可以说,国外能拥有熊猫资格的动物园,绝对是本国数一数二的动物园。
新冠肆虐的国外,这已经是第二个申请送回熊猫的国家。上一次是在年11月份,加拿大卡尔加里动物园决定提前返还两只大熊猫“大毛”、“二顺”。这里面很多人可能觉得返还熊猫,是出于两国外交关系恶化的原因。不过,我们还是想多了,熊猫的到来,给当地动物园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
这次之所以都决定送回中国,最大的原因是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影响,使得航空受到诸多限制。而这两个维度较高的国家,无法大量生产适合熊猫享用的竹子,从而不得不从外地空运竹子。英国还算好的,有一家荷兰公司长期生产供应竹子,而加拿大的这家动物园,是加拿大第二大动物园,财大气粗的他们,千里迢迢从中国四川运送最新鲜的竹子,将家乡的味道带给两只大熊猫。现在他们都遇到竹子短缺的局面,为了使大熊猫不致于断粮,才选择返还。
我们很长时期,都在进行熊猫外交。因为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世界上最稀有的物种之一,因为外形憨态可掬,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大熊猫的衍生出来的大IP,也往往能风靡一时,带来巨大影响力。可以说,大熊猫在世界范围内的辨识度是最高的,要在动物圈,来个人气指数排行榜,相信大熊猫一定会得到最多票数。
新中国的熊猫外交,并非是我们新中国的首创,而很有可能是从古至今的一个外交传统。早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临朝称制的太后武则天就曾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白罴”和70张“白罴”毛皮。据专家考证,此“白罴”即今之大熊猫。
到了民国时期,民国*府宋美龄赠送给美国援华协会的一对大熊猫“潘达”和“潘弟”,以对其救济二战中的中国难民表示感谢。委员会收到熊猫后,将其寄养到了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内。此为中国现代“熊猫外交”之滥觞,也开创了“熊猫外交”的*治性赠送模式。
抗战八年的时间里,民国*府虽然国运艰难,但也先后有十余只大熊猫被当作“熊猫川*”,突破日寇封锁,送往美国、英国,表达了对同盟国的感谢。
身穿清朝官员服饰的戴维神父
在此之前,大熊猫已经在欧洲国家声名远扬,粉丝众多。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有外国传教士,来到四川,在四川当地人的帮助下,收获了一只成年大熊猫。在当时来说,这是西方世界里的物种大发现。这位传教士也激动地要将这只活体熊猫送到欧洲展览,然而在路上因为舟车劳顿,这只大熊猫病死。无奈之下,他只能把大熊猫做成标本,在巴黎展览。即便如此,也引发了西方动物学界的巨大轰动。
此后,怀着各种目的的西方探险家,深入中国四川,捕获甚至猎杀大熊猫。这里就有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儿子。他们由当地向导带领着,寻找大熊猫的踪迹。最终,一只雄性成年大熊猫被猎杀,毛皮被送给芝加哥博物馆。
珍藏在巴黎自然博物馆的熊猫“模式标本”
据不完全统计,从年至年10年里,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超过16只,流往西方博物馆的大熊猫标本达70多具。
年2月18日,第一只活体大熊猫“苏琳”在美国与公众见面,5.3万人挤进动物园观看这只神奇的生物。
同一年,一个西方的所谓“探险家”,从中国收购了12只大熊猫,准备走私到英国。然而,只有6只大熊猫来到了英国伦敦。这位探险家,将其中3只卖给了伦敦动物学会,并最终落户伦敦动物园。
来中国捕获了一只不足1岁的熊猫“明”,随后转手卖给了伦敦动物园。动物园以中国朝代命名大熊猫,称他们分别为“唐”“宋”“明”。然而三只大熊猫,只有最小的“明”活了下来,其他两只早夭。
大熊猫“明”当上了摄影师(年)。
这只大熊猫,对英国公众的影响力是始料未及的。在二战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伦敦遭受了德国的猛烈空袭战。而“明”任凭炸弹像冰雹似的落在周围,她不动声色,玩耍自如。安然自若的“明”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抗德的士气。她的新闻频繁出现在各个媒体,甚至在纳粹的铁蹄逼近英吉利海峡的最紧要关头,报刊上仍在追踪报道着她的闺房琐事。
当时的BBC(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的*方媒体都曾经以“明”为主角,报道“虽然在纳粹德国空*的猛烈轰炸之下,英国民众的士气依旧高昂”。依照伦敦动物园的记录看来,远近炸弹的爆炸声、空袭警报声并没有吓坏“明”。担任宣传主角也使得“明”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如今看来“不可思议”的影像纪录。
伦敦动物园。伊丽莎白公主(左四)、玛格丽特公主(左五)和大熊猫“明”在一起。(年)
此外,最为著名的是“明”和玛格丽特公主的故事。玛格丽特公主和姐姐伊丽莎白(也就是后来的伊丽莎白二世)一起到动物园去看望“明”,“明”却毫不矜持地抢夺玛格丽特公主手上的小花伞,接着又仰卧在地上,咧着嘴乱哼哼,然后用前肢捂着她的眼睛,让公主挠她的肚子。
当时的英国上下,对大熊猫“明”已经奉为全民偶像,在那个充满创伤和苦难的年代,给予英国人乐观、欢乐和心灵慰藉。当大熊猫“明”去世于二战胜利前夕一个暴风雪之夜的时候,引发了整个英国的哀悼。《泰晤士报》特别发布讣告,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她曾为那么多心灵带来快乐,她若有知,一定也走得快快乐乐。即便战火纷飞,她的离去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时隔70多年后,中国官方还专门制作了大熊猫“明”的铜像,赠送给伦敦动物园,国务院还派专人出席熊猫雕像赠送暨揭幕仪式。在仪式上说:熊猫“明”的名字源于中国“明朝”,又代表“光明”。在战争阴霾笼罩的岁月里,“明”给伦敦人民,特别是孩子们,带来了许多光明和欢乐。熊猫‘明’是快乐的天使,是和平的使者,也是中英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推动者。
也正因为对大熊猫的这份特别的喜爱,英国举国上下,都希望能让自己的国家再拥有一只大熊猫。然而,这种心愿,因为中英当时的敌对状态,而落空。虽然无法通过官方渠道获得,英国人还是通过民间人士的转手获得了大熊猫。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在50年代,东西方对立的冷战时期,第一个西方世界国家得到了中国的大熊猫。
这只名叫“姬姬”的雌性大熊猫,最初是由中国赠送到苏联的莫斯科动物园里。后来苏联觉得赠送过来的两只大熊猫都是雌性的,因此一直怀不上宝宝,于是就将“姬姬”送回了中国,并换了一只雄性大熊猫。可惜,他们弄错了,其实另一只大熊猫是雄性,于是苏联莫斯科动物园一直是两只雄性大熊猫,可想而知,他们想让两只大熊猫怀宝宝的心愿落空了。
而另一边,一位奥地利商人带着几只长颈鹿、犀牛、河马和斑马等动物,来到北京动物园想换一只熊猫。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就算是首都的动物园也没几个珍贵的动物,很快北京动物园便答应了。这位奥地利商人,挑中了姬姬,带回了欧洲,并在欧洲巡展,引发巨大的反响。当时已经有美国的动物园要来买他的熊猫,但因为中美敌对状态,美国*府不顾民众的热情期盼拒绝了姬姬入美。而英国对熊猫实在是太热切了,最终抵住了美国的压力,将熊猫姬姬成功买下。
或许大熊猫天生就是一个打破国与国之间壁垒和僵局的“外交大使”。之后,英国人居然为了熊猫姬姬的交配问题,顾不上对不对立,试图找中国寻求帮助。可是被美国人横加阻扰,没办法英国人只能偷摸地专程前往苏联谈这事。此时与“姬姬”青梅竹马的那只雄性大熊猫已经死了,而另一只雄性大熊猫,“姬姬”又不来电,两只熊猫还掐起架,差点出“熊命”,伦敦动物园无奈,只能接回姬姬。
之后世界自然基金会,创立之初,以大熊猫“姬姬”的形象,设计了它们的会徽。姬姬的大名也随着自然基金会名扬四海。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当时也迫切需要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承认和友好对待。上世纪50年代,我们先后送给苏联两只大熊猫。同时期,美国的民间动物组织和动物园,致信北京动物园,有意“以货币或动物交换中国一对大熊猫”。中国方面同意了该请求,但美国*府出于 后,中美之间的敌对关系的考虑,“不同意直接与中国进行动物交换”。
年2月22日,尼克松总统夫人帕特·尼克松在北京动物园观看大熊猫展览。
60年代以后,我们总计给朝鲜赠送了5只大熊猫。70年代,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之间破冰之旅。尼克松和妻子一起参观北京动物园的时候,对大熊猫欣喜异常。于是,大熊猫兴兴和玲玲,被送到了美国首都华盛顿,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熊猫
熊猫外交模式一直是纯*治性的赠送模式,既不和商业挂钩,又不采取租借的形式。年,为了响应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性号召,中国*府宣布从年开始停止赠送大熊猫出国。这标志着传统的*治性赠送模式下的“熊猫外交”宣告结束。
熊猫外交是老一辈领导者的智慧体现。新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而中国的崛起,势必将中国推向了世界的中心舞台,接受西方各国,或友善,或敌视,或误解,或险恶的重新审视和认知。或许熊猫依然能成名打破僵局的好催化剂,希望疫情过后,我们的熊猫依然能带着友好的使命,重返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