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联手打败了蚩尤之后,炎帝与*帝为了在以后的相处中占据主导地位在阪泉展开了战斗,最终*帝战胜了炎帝,两个部落逐渐融合成了华夏族,为以后的中华文明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据说*帝之所以能够取得阪泉之战的胜利是因为他善于驱使虎、豹、熊、貔貅等猛兽作战。虎、豹、熊这些野兽大家都很熟悉了,那么貔貅是种什么动物的?其实这里说的“貔貅”指的就是大熊猫。
现在看起来萌萌的大熊猫在远古时代居然是“战争巨兽”,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都表示难以置信。甚至有人还开玩笑,说在阪泉之战是熊猫趁乱抱住了炎帝的大腿,炎帝一低头就看见一张特别无辜的大脸,结果被萌“死”了,*帝不战而胜。当然,这只是句玩笑话,单从身体数据来讲的话,熊猫还是很有战斗力的。在熊类之中,熊猫的咬合力仅次于北极熊,与棕熊并列第二位。如果熊猫愿意的话,即使是在海拔两千米高的山地中它也能超过全力奔跑的刘翔。
在以前熊猫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食铁兽”,据说很多人都见过熊猫到村庄里偷吃铁器当然,以熊猫的消化能力来说它并不能把金属当做食物。科学的解释是,某些时候熊猫会通过舔舐金属来补充体内的盐分,上面也提到过熊猫的咬合力非常惊人,所以当它“饱餐”一顿后,那些金属器物通常是破破烂烂的,就像是被当做食物一样,这也是古代人把熊猫当做猛兽的证据之一。
没错,仅仅是从攻击力和身体素质来看的话,熊猫绝对担得起“猛兽”这个称呼。不过熊猫本身并不具有攻击性,每天除了除了睡觉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进食,也很少主动攻击人或者其他动物。所以在早期熊猫还可以凭借攻击力在狮子老虎的队伍里“滥竽充数”,不过当人们发现它并不具有攻击性而且还吃素之后,就慢慢把其当做了和平的象征。在晋代时,人们会把熊猫的形象绣在旗帜上,打了败仗就举起驺虞(熊猫的别称),和现在举白旗投降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大熊猫在古代有很多名字,“熊猫”这个名字是从年开始流行的。从外表就能看得出来熊猫与猫没什么关系,它的科学命名是“猫熊(Ailuropodamelanoleuca)”。在白话文普及之前,中国人读书时习惯于从右至左读。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熊猫标本时说明标签用的是“猫熊”,而当时的参观者还习惯于从右至左认读,所以被误认为“熊猫”。
因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大熊猫的保护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