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就在网友针对熊猫“降级”的官宣消息,热议“国宝”还是不是个宝的时候,国内首部《东北黑土地白皮书()》却披露,耕地中的“大熊猫”情况不容乐观。
是的,黑土地变“瘦”了。
首部黑土地白皮书透露哪些信号?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发布国内首部《东北黑土地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近60年,东北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下降了三分之一,部分地区下降了50%。年到年,东北黑土地是我国旱地土壤有机碳唯一表现为下降趋势的地区。
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东北黑土地总面积万平方千米,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1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又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白皮书》系统回答了什么是黑土地,明确了黑土地涵盖的土壤类型及其形成过程,指出了现阶段黑土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提出了未来“用好养好”黑土地应开展的创新性工作和科技攻关方向。这部白皮书既是对东北黑土地基础数据的归纳总结,又是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成果的展现。
信号一: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了。
《白皮书》表明,20世纪以来,东北黑土地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开发利用阶段,因长期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东北黑土地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问题,直接影响到区域粮食产量的稳定。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李秀军在《白皮书》发布会上指出,现阶段东北黑土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耕地增速放缓,森林面积增加;坡地开垦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元素衰减;土壤结构改变与蓄水能力下降等五个方面。
“简单来说,黑土地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变‘薄’、变‘瘦’、变‘硬’了。”李秀军解释,不合理垦殖和耕作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信号二:黑土地“增肥”效果初显,但任重道远。
李秀军表示,黑土地治理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科技工作者以及农民等多方共同努力,但其根本途径还要依靠科技创新。目前,保护性耕作是促进黑土地土壤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技术。
据介绍,保护性耕作是指“减少土壤扰动和保证在播种后地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率不低于30%的耕作和种植管理措施”。
李秀军介绍,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先行区,目前推广应用了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梨树模式”“龙江模式”等技术模式,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白皮书》显示,中国科学院在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覆盖免耕长期定位试验基地”开展10余年的秸秆覆盖免耕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显著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增加了土壤养分积累,提高了土壤养分供应能力。
“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效,但阻控黑土地退化还有赖于科技创新”,李秀军坦言,我国黑土地科技创新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秸秆生物处理、肥料技术创新、农业智能化生产水平、现代黑土地监测体系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只有依托科技创新,才能“用好养好”黑土地。
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是目前黑土地保护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李秀军表示,目前我国黑土地科技创新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如何把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基层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和积极性。
“好的技术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农民就会改变原有的生产习惯,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技术。因此,提升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及提高技术的示范到位率,对于黑土地保护十分必要。”李秀军说。
黑土地缘何是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在东北地区流传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黑土地的肥沃。只不过,描述的是曾经的黑土地。
作为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地资源,全世界仅有四大块黑土地:一块在美洲——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欧洲——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一块在亚洲——中国的东北平原,还有一块在南美洲阿根廷延至乌拉圭的潘帕斯大草原。
为什么强调黑土地的重要性,甚至称其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不妨来看看四大黑土地的地位。美国的小麦带、玉米带是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的分布区之一;乌克兰大平原,黑土地面积约万平方公里,素有“欧洲粮仓”之美称。潘帕斯大草原,耕地面积占阿根廷总的87%,气候温和,农牧业特别发达。
而在中国,黑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松辽流域和三江草原,面积约万平方公里,被誉为“北大仓”,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适种性广,尤适大豆、玉米、谷子、小麦等生长。
年,我国粮食产量前十的省份为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河北、江苏、内蒙古、四川和湖南,北方地区占据较大优势。
榜首的黑龙江年粮食产量达到了万吨,是唯一一个粮食生产超过万吨的省份。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省内平原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穆棱河—兴凯湖平原,它们是我国东北大平原的组成部分。
黑龙江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分别占全国的1/9、1/8和1/3,国人每9碗米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黑龙江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黑龙江之外,东北的另外一个农业重省吉林的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五,总体上看,东北的粮食生产优势十分明显。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分析称,和其他地区比较起来,东北粮食生产的一大优势是土地资源特别丰富,大部分都是平原,便于耕作,耕地面积所占比例特别大,土质非常肥沃。
衣保中认为,东北粮食产量很大,但是本地的消耗占比不高,因此粮食的商品率特别高,可以大量运往其他地区。而且东北的粮食一年一季,土壤肥沃,所以粮食的品质特别好,东北的大米是全国最好的,很受欢迎。
关乎国家粮食安全,黑土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
《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指出,以“六大提升行动”为重点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其中,落实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要强化标准和质量导向,鼓励结合实际组织制定、发布地方特色粮油产品团体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鼓励企业推行更高质量标准,加强营养健康粮油产品研发。
粮食品牌建设情况如何?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表示,各地积极探索培育区域公共品牌,着力放大品牌标准的引领作用,吉林大米、山西小米、水韵苏米、齐鲁粮油、荆楚大地、天府菜油等品牌知名度迅速上升,依靠高标准、高质量赢得认可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在《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的46个粮食品牌中,东三省粮食品牌有14个,有盘锦大米、五常大米、庆安大米、绥化鲜食玉米、响水大米、九三大豆等,占比30%。可以说,在黑土地的孕育下,品牌之花正绚烂绽放。
除了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同样在黑土地大放异彩。以北大荒为例,在绿色、优质、安全的旗帜下,北大荒围绕米、面、油、肉、乳、薯、种等产业,打造出“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全国品牌价值强企业,北大荒集团的一张张品牌名片在全国亮相。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显示,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五大品牌——“北大荒”“九三”“完达山”“丰缘”“亲民食品”荣登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北大荒”品牌价值达.85亿元,排名第49位。仍然是领跑中国农业的第一品牌。
为什么东北有这么多农业品牌获得认可?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在国际大米品牌大会上指出,品牌信誉来自于哪里?是来自于这片地域它所带来的独特文化感受,丰厚的品牌基础。譬如我们为什么喜欢五常,喜欢兴安盟,喜欢北大荒,是因为大家一听一看就知道,广袤无边的黑土,白鹤飞舞,草原遍地,是它的生态环境、历史人文条件决定着他给消费者提供了信誉,从而使品牌值得信赖。
品牌是产品的灵魂。农业品牌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当今时代是一个强调品牌的时代,社会大众的消费观念已由过去的追求价格,转变为追求质量,甚至追求品牌。要让中国饭碗里装满品牌粮。黑土地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打造好的粮食品牌,要根植于这片土壤,因此黑土地的治理保护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