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陕西省文物局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在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展。展期自9月10日至12月17日,门票60元。无论从艺术性、文化性,还是文物的精美与稀缺程度,该展览都是值得仔细观摩滴。
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因素的过程中,通过能动地自我调适与自我创新,描绘出一种未曾中断且绵延至今的灿烂图景。本次所展文物从新石器时代至大唐盛世;从陶器、青铜器到玉器、画像;从帝王大墓至古城遗迹;时间跨度久、品类丰富、工艺精湛。
所选文物均出自陕西省境内,这也是由于周、秦、汉、唐诸王朝的政治中心均长期建立于陕西省。近年来,陕西境内出土了大量古代珍贵文物,彰显出该省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令人惊叹的作用。这些文物作为现身说法的实物证据,无疑是最能激发我们文化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本次展览共分“民之初生”、“创制垂法”、“秦国崛起”、“皇帝临位”、“天子居中”、“多元融汇”、“天衢盛世”七个单元,我也会按照单元,精选我所拍摄的文物图片分章节进行分享,并将玉器部分单独汇总分享细节图片。
“民之初生”典出《诗经·棉》,是周人自述开国史诗之一。该单元主要展示陕西境内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商代的先周诸文化遗存,可视为西周以后关中地区高度发展并长期成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一个序曲。仰韶文化的艺术,以陶器、彩陶和陶塑等主要呈现形式,部分在造型、纹饰上已显示出礼器的先兆。
20世纪以来的考古学证据显示,仰韶文化曾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远古文明中的主流文化,延续时间长达两千年(AboutBC-BC)。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高陵杨官寨等一系列仰韶文化聚落遗址,证明了关中地区在文明初始期就是重要的区域中心。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掘的南区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以及仰韶时期的灰坑座、陶窑10座、瓮棺葬8座等,出土陶器件、石器件、骨器件、蚌器16件。北区共发掘仰韶时期的各类房址26座、灰坑座、陶窑16座、瓮棺葬24座等。
年以来,龙岗寺遗址发现数以千计的旧石器,类型有砍砸,石球,尖状器,刮削器等,与大熊猫,剑齿象,羚羊等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伴生;出土了青铜鼎、玉鸟、鎏金带勾等珍贵文物九十余件。年10月至年底,出土了人面壶,彩陶罐,船形壶,兽头尖底瓶,人头彩陶壶等文物三千余件;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科院和南京大学等组成的考古队,发掘出土了旧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大量文物,其中属旧石器的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制品达3万多件。
仰韶文化之后的龙山文化,是一个多文化相互交融的复合体,并在某些方面已经呈现出初步的国家形态,龙山文化的艺术以玉器最为突出,琮、璧、钺、璋等器形,无疑是早期礼制的体现。约年前,在今延安庐山峁出现了面积超过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史前聚落遗址。
此件玉琮,具有龙山文化的特征,在工艺上却又呈现出与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有近似的特点,器身甚至刻画了良渚后期的神人兽面形象——这或许显示了早期中国多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融合与互鉴。
芦山峁遗址因发现于延安市宝塔区芦山峁村的梁峁上而得名。经勘探调查,遗址分布面积超过万平方米,有多个宏大的台基工程,属于超大型史前聚落遗址,文化类型上可分为两期,第一期的年代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第二期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
凤首玉笄,“笄”,簪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备之物,“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释名》曰:“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笄,系也,所以系冠使不坠也。”笄字从竹,显示其与竹天然的联系,最初乃由竹制。《淮南子·齐俗训》曰:“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发,其于服,一也。”表明笄是“中国”之民区别于蛮夷苗越之民的一个重要服饰特征。
而玉笄,从早期文献来看,则是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享用之物,如《仪礼·士冠礼》曰“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周礼·弁师》云‘掌五冕’而云‘玉笄朱纮’,则天子以玉为笄,以朱为纮。又案《祭义》云‘天子冕而朱纮,诸侯冕而青纮’,诸侯之笄亦当用玉矣。”
玉铲营盘梁是芦山峁遗址的核心区域,规划有序,坐北向南,前后开门,城中靠后的位置有三座大型建筑,以中间的房址为中心,南北中线与南城门外的排水道连成一线为中轴线,呈左右对称结构。建筑遗址中还发现了可能用于奠基祭祀的玉器,以及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一批板瓦、筒瓦。种种迹象表明,该建筑遗址具有礼仪性特征,或是宫殿的雏形。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芦山峁共征集到出土玉器28件从而引发